当前位置:

合拍的00后·三下乡|普通话搭桥、方言守韵,中南大学团队助瑶族非遗绽放新彩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洪佳慧 尹致远 编辑:高芹 2025-07-21 17:55:2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通讯员 洪佳慧 尹致远 永州报道

7月11日至7月17日,中南大学人文学院“语你湘见”团队前往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开展实践调研。

团队跋涉近500公里,累计考察四镇三村。过程中,队员发现当地瑶族非遗资源丰厚,但居民多使用方言,在文化传播中形成语言壁垒。因此,团队来到沱江镇大山寨村,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推普+民族文化传承”进课堂的活动。

孩子们正在学打瑶族长鼓。

“咚啪、咚啪!”奉老师以“曲”的身姿和“拧”的换位展示了瑶族长鼓舞动人的曲线美。曲尽,奉老师将动作一一拆解教学,孩子们仔细盯着老师的手,观察着长鼓的旋转变换。可即便如此,老师丝滑轻盈的“拧八字”动作到了他们的手中还是变得千奇百怪。“老师我不会。”“老师我也不会。”……小朋友们纷纷说道。队员们来到他们的身旁耐心讲解:“拍一下,在空中慢慢转一个八字,然后把鼓放到胸前。”经过半天的学习,小朋友们“丝滑”且自豪地跳出了一套简单的长鼓舞动作。

赵奶奶正在教授瑶歌。

“我是来自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盘花。”教授瑶歌的赵奶奶从一句自我介绍开始,让小朋友们学习过山瑶的发音。凭借着良好的方言基础,小朋友们迅速掌握。“茶子(哪个)打花……白苔苔(哟……)”没过一会,悠扬的歌声便从教室的窗户向着湛蓝的天空飘去了。

曼妙的舞姿、婉转的歌声让队员们坚定了“把非遗传承下去”的决心。方言是保护传承当地独特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工具,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则是瑶乡联系传统与现代,是瑶族非遗走向大众的桥梁。

团队成员正在教小朋友们学习普通话。

团队成员在“普韵萦云台,言策赋新篇”推普课堂中采用“理论教学+游戏深化”的方式帮助小朋友们系统地学习普通话,通过“读、写、诵”加强其对普通话的掌握,用“绕口令”“传声筒”等小游戏的方式增添趣味性,并纠正平翘舌不分、“h”和“f”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发音问题,实现寓教于乐、快乐学习,用普通话讲好瑶乡故事。

此次实践既护瑶乡文脉,又通传播之路,让非遗之花在普通话与方言的双重护航下绽放新彩。以语为媒,以心传艺,“语你湘见”团队用行动证明:传承非遗,既要守本真,亦要通天下。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洪佳慧 尹致远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1/65/1514416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