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1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李汶灿 杨欣怡)近日,在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海兰老师的带领下,“苗韵绣传”三下乡文旅振兴团来到邵阳市绥宁县大园古苗寨,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16年前,刘海兰所在的三下乡团队合影留念。(资料图)
十六年前,还是学生的刘海兰随“苗族文化研究小组”三下乡团队深入绥宁,首次接触到苗族插绣等珍贵文化遗产。“那时,它是研究对象,是神秘古朴的‘文化标本’,震撼之余,更多是带着学术距离的观察。”刘海兰回忆。在调研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苗语、苗俗等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紧迫形势。
刘海兰体验苗族插绣。
十六年后,作为指导老师的刘海兰带领学生重返故地,从昔日的观察者转变为深度参与者。在苗族插绣传承人周云桃、曾冬娇的指导下,她亲手执针引线,沉浸式体验绘图、插绣等工艺流程,深入感受这门传统技艺的温度与分量。“它不再是静态的图案,而是流淌着生命律动的活态传承。”
传承不仅需要守护,更需要创新激活。刘海兰带领学生架起镜头,在直播间呈现古老针法,用短视频拆解繁复技艺,借助新媒体为非遗传播赋能,让单向的学术记录升级为双向的交流互动,实现青春创意与苗绣基因的碰撞融合。
从学子到引路人,这场跨越十六年的“重返”,深刻揭示了非遗传承的真谛:守护不仅需要理性记录,更需心怀热忱躬身入局,在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在代际接力中延续文化血脉。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周子怡 李汶灿 杨欣怡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