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正在采访交流。
红网时刻新闻7月18日讯(通讯员 唐文颖 张艺涵 熊海洋)7月15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沅水弘歌,心言育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傅伟锋带领下,前往沅陵县红星茶场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傩戏的调研学习活动。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距离接触和亲身体验傩戏表演,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聂满娥携团队为实践团呈现了《捡菌子》《三妈土地》《姜女下池》三场经典傩戏表演。古朴粗犷的唱腔、神秘夸张的面具与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生动展现了傩戏跨越千年的艺术生命力。傩戏源于古老的驱邪逐疫祭祀仪式,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戏的独特魅力,很大程度上呈现在千姿百态的面具(傩面)上。这些面具多以木雕彩绘而成,角色形象或威严狞厉、或慈祥敦厚,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神灵及祖先的信仰与崇拜,是傩文化最直观的符号象征。
调研组成员贺珊就傩戏的传承现状、保护难点及创新发展等时代课题,聚焦当前非遗保护面临的挑战,与传承人展开深度访谈。聂满娥坦言:“傩戏的活态传承,亟须年轻血液注入,需与现代审美接轨。”随着老一辈传承人逐渐老去,掌握全套技艺的人才日益稀缺,同时,传统傩戏赖以生存的民俗土壤在现代社会变迁中受到冲击,表演空间和受众群体都有所缩减。这些因素都给傩戏的保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尽管如此,聂满娥与她的团队仍在不懈努力,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融合新媒体等方式积极探索传承新路。
为深化体验,传承人现场教授实践团成员傩戏基础唱腔与打击乐器技法。团队成员在指导下尝试协作表演,亲身感受非遗艺术的独特韵律。实践团成员廖泓槿感慨道:“亲手敲响傩鼓的瞬间,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脉搏,这份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那些古老的面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是先民智慧与情感的生动载体。”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文化溯源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实践团深入傩戏发源地,近距离欣赏和接触表演,深刻感受到非遗瑰宝中凝聚着的厚重历史与独特美学价值,也与传承人深入交流了非遗表演背后的故事,领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青年学子将借助多种媒体对非遗进行宣传,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融合路径,为赓续中华文脉贡献青春智慧。
来源:红网
作者:唐文颖张艺涵 熊海洋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