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声观察 | 补齐劳动教育短板 湖南江华打造劳动“新课堂”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唐世日 王诗蕾 编辑:韩阳 2022-03-17 16:34:24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20317121748(1).jpg

江华瑶族自治县车下完全小学的学生在学习种玉米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唐世日 记者 王诗蕾

劳动基地学种植,走进工厂体验,在学校厨艺社团学烹饪、编织竹编、学习古法造纸……这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个例子。

在这里,学校尝试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形式,开辟“劳动教育”实践新体验。江华瑶族自治县9万名中小学生走进劳动基地、工厂,奔向乡村和企业,或亲自动手劳动,或向农民、民间工匠艺人和车间技术员学习劳动技术,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兴趣。

校校有劳动教育基地

“班上种植在劳动基地的萝卜卖了3000多元,可以作班费,可以资助贫困学生。”近日,该县大石桥中学的孩子们种植的萝卜迎来丰收,并规划收入。

“现在孩子们大多是农村留守孩子,家中耕地流转,孩子脚踩大地,却从不亲近劳动。”该校校长黄渊湘介绍说,学校结合实际,将16亩荒地开辟出来,建成劳动教育基地,种植了萝卜、蒜子等蔬菜,让孩子们体验劳动教育之美。

位于与广西交界的江华河路口中学开荒建设近7亩的劳动基地“育才园”,实行分班级分区域管理模式,每周由教科室定期对各班责任区进行检查、指导、督促、管理、评价,促进学生合理开展劳动实践。该校校长甘科东介绍,孩子们在基地学会了种辣椒、南瓜、青豆、玉米,学生吃上自己种植的劳动果实。”

关水阁完小学、茶园完全小学、车下完全小学等小学都是“袖珍”学校,校园里难以开辟出劳动基地。他们纷纷充分利用靠近农田等优势,向农户租赁农田作为劳动基地。沱江镇第七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该校没有预留劳动教育基地,便购回废旧汽车轮胎,建成花盆式的劳动基地,建成“植物养护园”,孩子们分班种时令蔬菜,瓜果等,感受劳动教育的乐趣。沱江镇第二小学则将原来老旧房子拆除,改建成劳动基地,成为孩子成长,识作物,学农事的最佳去处。码市中学租赁了20多亩耕地建成“耕读乐园”,种植了各种时令蔬菜瓜果,养殖鸡鸭等家禽,每周开设一节劳动教育课,让孩子们沉浸其间,体会农耕劳作、收获归来的劳动幸福生活。

江华芙蓉学校是一所为经开区为邻的学校,主要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该校与明意湖智能科技产业园达成协议,把企业作为践行劳动实践的基地,孩子们定期到企业参加体验式劳动,感受劳动的价值和伟大,更感受科技的伟大。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江华中小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开辟劳动基地,劳动现场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劳动教育基地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

我国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德、体、美、劳则被选择性忽视,尤其“劳育”最为突出。该县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3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思政课。

该县沱江镇第五小学把古法造纸体验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并以社团课的形式向全校孩子开放,孩子们随时可以体验造纸的全过程。该校校长黄丽芳介绍,孩子们在古法造纸体验劳动的快乐,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造纸术的伟大,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该县涛圩镇中心小学、大石桥乡中心小学等10余所学校把将瑶族织锦、瑶族花篮、瑶族竹篮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瑶族编织手工技艺民族手工融入思想课中,共开设了数十个瑶族织锦室、瑶族艺术室,聘请本地瑶族传承人教授学生学习瑶族织锦,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提升民族认同感。

该县大路铺镇神岗村是典型的瑶族聚居区,做龙、舞龙、打瑶家拳的传统风俗已有500多年历史。大路铺中学、大路铺兴佳完全小学充分利用这个优势,通过村校合作,建设做龙基地。“先制作龙头和骨骼,糊上彩纸和将装饰粘线粘上去,用布包装缝制好,再依次安装牙齿、舌头、龙珠、嘴唇、眼睛、眼线、龙角、腮、胡须。”大路铺中学学生李铭章边说边示范龙头的制作方式。

该县码市中学开设扎染、丝网花、雕刻、锦绣、衍纸、剪纸等20多种民族手工技艺课堂,不少学生用灵巧的手把一块块白色布扎染成“太阳”“环花”图案,用丝线编织着一朵朵鲜艳美丽的花朵,用串珠串起了笔筒、画框等工艺品。该校九年级210班单克力通过木刻课堂,学会了木刻,并把课上精心制作的木刻作品发到网上销售。“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自己劳动获得的,也算为家里尽了份力。”单克力谈起自己的收获兴奋地说。

“让学生在学校掌握一种技能,发展一项特长。”该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长余莲秀说,“手工技术劳动涵养了美育,创造了美,也让学生的才能、智慧、品格、意志、情感等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出来,增强民族自豪感。”

结合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特点,将民族手工技艺融入劳动教育中,跟着承传人学古法造纸、竹编艺术,该县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也越来越丰富。

“充分挖掘民族手工技艺,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建设多元、体系化的劳动教育,开发多元接地气的思想课,为学生种什么种,就是为国家收获什么样的未来,也为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该县教育局长唐代林说:“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重要环节之一,在劳动中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实现个人成长与人民需要、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在劳动教育中播下民族自豪、文化自信的种子。”

劳动教育串起了德育链

“碧绿的菜园,硕大的萝卜……”这是江华喇叭口完全小学劳动基地的丰收的景象。2015年3月起,该校就充分利用劳动基地,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串起了学生德育链。

“劳动基地平均分给每个班级,一个班级负责一块地,按照‘班级管理,学生参与,老师指导’的原则,每周组织学生学习翻土、施肥、种菜、收菜,既丰富了餐桌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该校副校长何江明说。

现在生活越好,孩子物质条件赿来越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等品质都是从书本中看到。“上个周末还帮我种了玉米呢,问他才知道在学校老师教的。”三年级小陈的奶奶高兴地说:“现在总是能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光,懂得珍惜粮食了。”

江华沱江镇第二小学是一所城区中心的学校,学校创新“光盘行动”“节约粮食”教育,将此项教育融入日常亲子体验式劳动教育中。一段时间后,学生家长李清明惊奇的是,孩子每天用零花钱越来越少。李清明才知道,受劳动教育、节约教育的影响,让孩子们懂得劳动的伟大,孩子从中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精神。

“劳动教育与‘光盘’行劝有机融合的一种探索与尝试。”江华教育局基础教育股主抓德育的负责人表示,全县各学校通过开辟劳动基地、家庭劳动、社团劳动、亲子体验式劳动等,丰富劳动实践体验,深化孩子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节约粮食,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唐世日 王诗蕾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22/03/17/110201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