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

来源:红网 作者:唐海燕 张蜜 谭益 编辑:阳芳 2021-07-23 18:33:2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通讯员 唐海燕 张蜜 谭益 长沙报道 “我要用我所学、尽我所能去点亮山区孩子们的梦想与希望。”

说这句话的人叫邵攀,长沙师范学院2021届音乐学本科毕业生,2020年6月,大三的他被遴选为“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项目驻地工作志愿者,同年9月赴辰溪县罗子山瑶族乡学校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并主动申请连任两期。2021年上半年,他又立马报名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8月,他即将启程远赴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开展志愿工作。

续点童年的光

“那时,我的心里就默默埋下了一个愿望,我以后也要成为像李老师一样的人,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用自己的热去温暖别人,以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谈到当初为何义无反顾自愿加入“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项目时,邵攀面带微笑地说道。

原来,邵攀是一名地道的乡村留守儿童,小时候非常自卑,“孤独”“无助” 是伴随他童年的关键词。直到初中,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初中班主任李小娟老师。李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教会他如何与同学愉快相处,鼓励他勇敢地竞选班级文娱委员,还安排他每天带领全班同学唱歌。慢慢地,原本胆小怯懦的他变得活泼开朗了,而且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进入高中后,李老师也经常去学校看他,给他打气,在她的鼓励下,邵攀学习了竹笛,还顺利的考入了我校音乐舞蹈学院。

邵攀说:“李老师用她的爱心、关心,引导我见识到乡村以外的大千世界,引导我从留守儿童成长为阳光健康的大学生。也正是因为我特殊的成长经历,我更能体会到乡村留守儿童多么迫切地需要关爱。乡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资源匮乏是导致城乡教育水平失衡、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乐于奉献,甘于奉献。作为一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我在校期间系统地学习了音乐学科得教育教学技能,我能做的就是发挥我的专业优势,利用个人所学专业知识,去为乡村基础教育出一份力。”

助力乡村教育是邵攀从小埋在心间的愿望,也是他现在接过李老师的接力棒,续点的一盏曾经照耀他童年的光。

为孩子谱一首梦想的歌

“到罗子山瑶族乡学校后,我第一印象就是它和我以前就读的小学、中学几乎一模一样——破旧的教学楼、简陋的教室,没有塑胶操场和跑道,全校音体美教师加起来只有3位,没有开设第二课堂,大课间活动就是‘放羊’……”来到罗子山,邵攀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简陋的基础设施和过简的课程设置成了邵攀的“心头病”。在校任教期间,除了常规音乐教育,邵攀还承担起了艺术社团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组建等工作。在两个学期内,邵攀几乎把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常规音乐课都上了一遍。除了音乐课,为了丰富音乐第二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乐器,原本学竹笛专业的邵攀只好“缠着”别的专业老师“边学边教”,经过一年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组建了竹笛、竖笛、葫芦丝、号鼓队、合唱队等音乐社团。

开展社团活动时,邵攀又开启了“分身”模式,课后短短四十分钟的训练时间他需要兼顾竖笛、葫芦丝和小号三个社团的教学任务。每当这个时候,邵攀会给每个社团定好当天训练任务,逐一进行指导,在指导一个社团时,另两个社团的学生就复习和练习。午休也成了“加餐课”,在邵攀的不断努力下,教学进度紧凑且高效。

邵攀始终相信兴趣是学习音乐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他会有意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变着法儿”地去鼓励学生。在他的带领下有的学生课后会主动找他教学,不会钢琴的孩子也变得技艺娴熟,在期末考核中获得自信。“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和指导他们。”

音乐成为了邵攀与这群山里地孩子联系的纽带,扎根这里的邵攀用短短一年的时间,为罗子山瑶族乡学校的孩子们谱写了一首梦想的歌。

和孩子一起成长

谈到这段时光给自己带来的变化,邵攀说:“我站上讲台自信多了,上课时明显感觉得心应手了。”邵攀表示在来到罗子山之前,实践机会不多,缺乏教学经验。刚开始上课时,他常常感到手忙脚乱,有时甚至会在学生面前出丑。而且不太会和孩子相处的他,常常感到与学生们的距离很疏远。

面对这样的困境,邵攀没有退缩。“于是,我向学校和罗子山的指导老师求教,课后不断反思,与同行几位同学一起讨论、调整教学设计,想办法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在不断的打磨中,他发现针对不同的年级群体,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上课时就借助游戏来训练他们的节奏,比如说跳竹竿舞;七年级的学生属于变声阶段,上课时就多播放一些名家演唱音视频,引导学生们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唱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后,孩子们渐渐喜欢我,亲切叫我‘帅老师’,也喜欢上我的音乐课了。”

对于邵攀而言,这次罗子山驻地教学不仅是一次教学经验的积累,更让他认识到乡村音乐教师的重要性,也更坚定了他成为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得知我即将离开罗子山瑶族乡学校时,学生们都依依不舍,含着泪拥抱我 ,全校师生都来为我送行,往我手里塞告别信。我回长沙后,还不断有学生给我打电话,问我以后还会不会去看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这群淳朴可爱的学生。”说到这里,邵攀的语气显得不舍与温柔。

离开罗子山学校后,邵攀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又马不停蹄地报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邵攀心里,罗子山学校并不艰苦,那里更像是他的家,在那里有许多像他一样的留守儿童,他发现他们眼里是有光的,课后孩子们会主动亲近他、和他聊天,遇到困难会首先向他寻求帮助,让他感受到了他是被孩子们需要的。也是在这里,他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毕业后要去新疆、西藏这些更偏远、更艰难的地方帮助更多的孩子。

邵攀说:“‘西部计划’是可以让新时代青年绽放青春的平台,一定会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用满腔热情服务西部。”

来源:红网

作者:唐海燕 张蜜 谭益

编辑:阳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21/07/23/96968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