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没回老家过年了,去年岁末,我回到故里,再一次感受了山里人的传统礼仪、勤劳质朴和乐观豁达。
大年初一的清晨,我缩在被窝里竖耳听着,声声“拜年”穿堂进屋。“爷爷奶奶拜年啦!”“伯伯叔叔拜年啦!”……远去了一些声音,风中又有那拜年声在热闹的早晨渺渺回荡……虽然这只是乡下人的一个普通礼节,但整个屋场,先是辈分小的向辈分长的拜年,然后是同辈之间互拜,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因为这不仅是文明的传承,更是和谐的象征。
山里人非常热爱土地,他们在自己的山地上栽种了杉树、楠竹、油茶树、果树。屋前屋后成片的桂花树自吐清香,满园的桃树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马路的两旁,相间地栽着樟树和杨柳,还有那几百亩樱花开满了整个山村!
山里人有保护自然环境的天性。他们天生爱青山绿水,不滥伐森林,不到野外放火,从不做破坏家园生态环境的事。正是因为他们“贿赂”了大自然,所以,山青得要滴下来,水绿得像少女的眼睛,空气仿佛过了滤,竟然没一丝尘埃。山里人常对客人说:山里人看星星,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闪闪发光在眼前;城里人看星星,轮廓很暧昧,似隔着屏风看美女模糊不清。他们还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在山坡里挖口井,引来无污染的自然清泉水。炎热天这些清泉水透着清凉,三九天这泉水又热气腾腾。不分春夏秋冬,山里人直接把清泉水当茶喝,他们说:“喝了这水还保健养颜,顺胃通肠。”谁又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山里人一直眷恋着传统生活,他们还是用原始的石臼捣制糯米糍粑。吃时,把糍粑埋在火塘的火灰中,烧熟后放少许白糖即食,客人常常吃了还想吃。山里人更喜欢烟熏火燎出那黄里带黑的腊肉。来了客人,就从坑上取下,洗净后切成约二两的小块,再装进小土罐中,把土罐煨在火塘里,用炭火慢慢煨熟,吃起来香喷喷的,足以令人心醉。餐桌上有腊肉,山里人浑身有劲儿。山里人每遇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碗腊肉煮粉皮。粉皮用绿豆、米豆、豌豆、黄豆、大米做成。将这些原料按比例拌匀后,用石磨磨成粉,添水把粉调匀后,再用平锅烫成粉皮,最后把粉皮切成丝在太阳底下晒干。山里人说:为保证上好粉皮的亮度、色度和口感,一定要把握好烫粉皮的火功。烫粉皮不能用木柴烧火,只能用稻草,保证适度的火温是烫成上好粉皮的关键。
山里人都喜欢在自家禾场边架起一根楠竹,把洗过的衣服晒在竹竿上,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图。还有些人在冬天把洗过的衣服和被褥放到米汤中浆洗过后再晒干。据说,人穿了用米汤浆洗过的衣服不患皮肤病,还能除魔祛病,正是因为穿了这种带有太阳气味的衣服,山里人才如此强健吧!
山里人长寿,我的老家一个组不足一百五十人,而七十岁以上的有二十九人,其中八十至九十岁的有十二人,九十岁以上的有两人。这些老人基本能自食其力,洗衣、做饭、种菜、喂猪,还能歌舞。他们在庄稼地里劳作时常唱着山歌,山歌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山歌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想唱就唱。现在广场舞也跳到了大山里,这些山里老人有时也加入广场舞来几个回合,给寂静单调的山村平添了几分韵味,这也许会使山里人更有精气神吧!
豁达乐观勤奋的山里人,虽然生活单调寂寞一点,但他们濡染了大山的灵气,在山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再寡淡的日子,有了山里的味道,感觉也是甜的。(袁爱群 岳阳临湘市忠防中学)
来源:红网
作者:袁爱群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