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几岁·专题 | 宜章县教育基金会:用“爱心”改变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来源:十几岁杂志 作者:余娅 段巍 欧志强 周雅洁 编辑:彭佩 2019-09-25 17:02:46
时刻新闻
—分享—

“这几年啊,宜章的山山水水都被我们走遍了。”发出这番感慨的人叫李继兴,是宜章县教育基金会党支部书记,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他说话依旧中气十足,动情之处,握紧的拳头将桌面敲得“咚咚”作响。刚刚过去的夏天,把老人家的皮肤晒得黝黑,但基金会的钱袋子又鼓了一些。

“只要教育搞好了,出了成绩,钱的事情我们来办!”李继兴给自己的微信号取名“金猪爷爷”,就像这个带着福气和好运的昵称一样,过去三四年,宜章县教育基金的募资规模从400万增长到了1600余万元。看得见的数字变化意味着老百姓观念的转变,从“不知道教育基金会是做什么的”到全县19个乡镇、21所县属中小学都成立了自己的分会,乡亲们以捐资助学为乐,津津乐道于教育的发展。李继兴带着他的团队,把好事做进了大家心里。

11111111.jpg

李继兴(左)在农村教学点走访。

宜章444.jpg

基金会走访农村学校。

教育局的大龄“创业”团队

教育基金会的“根据地”,就在宜章县教育局北侧一栋老旧的办公楼里,上四楼后,一排三间办公室,被一摞摞宣传物料、受助人资料塞得满满当当。基金会地方不大,人也不多,加上李继兴一共不过六个人,普遍年龄在40岁以上,只有一个“80”后。但这里的工作节奏就像一家处于创业期的公司,把工作任务分解到了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

基金会秘书长黄昌祥掰着手指回忆一年的工作排期,“过完年就开工,3月份做上一年度的审计工作,5月份开始走访爱心单位,7月份启动学生资助,8月份入户摸底,核实情况,发放大学新生资助,9月份开展教师节表彰,10月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优秀学生进行奖励,12月份对困难教师进行摸底资助”。

“最近几年,我们的步子迈得比以前大多了。”教育基金会成立之初肖贤兵就在这里工作,2016年基金会换届,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上退休不久的李继兴主动要求来基金会工作,肖贤兵明显感觉到,这里的氛围开始不同了。“他德高望重,做事有原则,大家都很信赖他,愿意出钱出力。”

但在李继兴看来,真正触动大家的,并不是他退休前的身份,“基金会不同于政府权力部门,你不真诚,没人心甘情愿掏腰包。”上任后,李继兴带头把宣传单页送到各家单位、各个社区,“老百姓得先了解我们,才方便开展工作”。

宣传发动过后,就是登门拜访。他回忆:“第一次上门,会推脱搪塞;第二次,见你年纪大,出于尊重愿意和你聊一聊;第三次、第四次碍于情面,答应掏点钱;再多去几次,等他们了解基金会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就真心‘慷慨解囊’了。”当地的地产开发商梓源华府的老板就是这样被打动了,从认捐3000元升级到3万元,还承诺“孩子们有困难,都可以找我”。

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2016年前教育基金会的规模一直停留在400多万元,2017年突破了1000万元,2018年达到了1600多万元,足见他们下了多少笨功夫。

一定要花好每一分钱

教育基金会是一个“要钱”的地方,也是一个“花钱”的地方,但把钱花到点子上没有我们想象的容易。

肖贤兵翻出这些年受资助的学生花名册,每一个人的家庭情况,他们都清清楚楚。“哪些学生需要资助,先由学校将名单报上来,我们再逐个核实。”他说,一定要把钱给真正需要的人。

就在今年暑假,基金会走访了100多户家庭。最远的住在莽山深处,汽车都上不去,只能跟着当地的向导,沿着山路步行抵达学生家中。“我自己是当地人,都不知道山上还住着人。”肖贤兵指着莽莽群山感慨,亲眼见过,才知道这些“寒门学子”有多不容易。

近年来,随着国家助学政策的全覆盖,宜章的学生已经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为此,教育基金会改资助为奖励,为他们的梦想保驾护航。18岁的瑶族女孩赵凤兰,母亲身体不好,家里靠着父亲打零工的一点收入生活。今年高考,赵凤兰考上了吉林大学,入学之前,赵凤兰不仅拿到了助学贷款等资助,还有县教育基金会提供的4000元奖励,小姑娘轻装上阵,踏上了北上求学的路。

“今年全县有3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我们每人奖励了2万元,希望明年的成绩更好!”李继兴说,宜章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水平也跟不上大城市,能考上名校,给宜章教育争光,“这钱奖得值!”

好学生离不开好老师,“助学”“奖学”的同时,教育基金会的另外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助教”“奖教”。

莽山瑶族乡道洞小学教师赵王贵是宜章教育界公认的“师德模范”,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就扎根在偏远的乡村学校。30多年来,赵王贵倾注责任与爱,将一拨拨孩子送出大山,而他自己却因为长年劳作,双手肌肉萎缩,生活不便。

宜章的百姓没有忘记他,县教育基金会也没有忘记他。这些年,赵王贵被评为“最可爱乡村教师”“宜章县优秀教师”的奖金,都来自教育基金会。“赵老师为山村教育奉献了一生,是宜章老百姓的功臣,政府的荣誉是精神上的奖励,我们给他物质上的奖励,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李继兴说,老师们感受到被重视、被关心,才有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

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宜章县召开了表彰大会,县委书记王建球在大会上表态:“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理解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为了体现这份理解、重视与支持,教育基金会一次性拿出了300万元,对近300名优秀教师进行奖励,让他们体会到了这份职业的温暖与崇高。

宜章333.jpg

优秀教师获得表彰。

宜章11.jpg

基金会为山村教师赵王贵(右三)送去慰问。

把公益做进“毛细血管”

李常阳根本不敢想象,短短一个月时间,3万人的五岭镇,能筹到360多万元。

今年7月,县教育基金会开始在乡镇设立分会,各个乡镇党委政府和学校牵头,向老乡们募集善款。“90后”的李常阳是五岭镇太平里中学的校长,也是筹备委员会的成员,他们一家一户宣传动员,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五岭籍老乡。宜章素有“好人之乡”的美誉,遍布各个乡镇的“好人协会”主动加入宣传队伍,一遍遍宣讲起教育基金会助学奖教的故事。

“基金会帐户上的钱每天都在变化,从万元增加到十万元,又到了百万元。”8月26日,宜章县教育基金会五岭镇分会成立大会在沙坪中学举行,200多位老乡从四面八方赶来,坐满了学校的操场,“学校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

成立大会上,给大家最多惊喜的还是那些低调的爱心人士。当时在五岭镇学校工作的刘四田至今还记得,50多岁的校友邓小明举牌认捐时的场景。邓小明是沙坪中学4班的学生,他特意从外地赶回老家,分会成立大会上,他默默起身,代表4班捐出了10万元。

“小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成长的快乐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感谢启蒙老师教给我知识,教会我做人。”邓小明的话很朴实,但也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成立大会上,就连那些外嫁他乡的当地闺女,也捐出了善款。他们希望家乡好,希望家乡的教育好,而教育基金会,让这份乡情有了安放之处。

到今天,宜章县19个乡镇都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分会,全县的县属学校、机关单位都设立了教育基金办公室。捐资助教的理念,渗透进了宜章县的毛细血管之中。透过这些毛细血管,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成了捐款人,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成了捐款人,全县的老师学生、乡镇干部成了捐款人,每一位宜章老百姓都成了捐款人,大家将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让宜章教育以更动人的姿态生长。

宜章22.jpg

农村学生用上崭新的课桌。

让爱心基因代代传承

有教育基金会的资助,新学期开学,太平里中学的学生用上了新课桌,藏书5000多册的学校图书室向孩子们开放,他们有了读书的去处。每个学期,家庭经济困难、表现优秀的学生还能得到奖学金。

“虽然没有爸爸妈妈,但有很多关心着我的同学和老师。”李欢庆在太平里中学上初三,因为父母早逝,李欢庆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人也乐观开朗,让老师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感恩之心。前不久,学校号召大家献爱心,本是受资助对象的李欢庆,带着80多岁的爷爷来到学校,坚持要捐钱。爷爷拄着拐杖,掏出身上全部的100多元钱,说:“李欢庆得到那么多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报答那些好心人。”

和李欢庆一样,懂得感恩的宜章孩子还有很多。”湖南省孝心少年““中华慈孝人物”赵远清从小生活在莽山瑶族乡村,因为家境贫寒,小远清被父母遗弃,养父和爷爷也相继去世,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就扛上了家庭的重担。小学六年时间,赵远清两次辍学,时任宜章县委书记欧阳峰了解到她的情况,被小远清的乐观、开朗和孝心打动,主动结对帮助她。教育基金会也多次为她提供资助,帮助她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

“我的家乡很偏僻,外地老师不愿意来,又不通瑶语,我毕业回来后就可以在村里用瑶汉双语教小孩。“如今,19岁的赵远清已经是湘南幼儿师专的一名定向师范生,她立下志向,“回报帮助过我的人,回报我可爱的家乡”。

爱心的基因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正是李继兴为基金会奔走的动力。“我在宜章出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60多年,知道家乡要发展,教育是根本。教育基金会能够帮助的人有限,但我们把爱心的基因种进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家乡,宜章的未来就有希望。”(通讯员 余娅 段巍 欧志强 周雅洁)

来源:十几岁杂志

作者:余娅 段巍 欧志强 周雅洁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9/09/25/60689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