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人全部保送名校读博士 看湘大“学霸寝室”诞生记

来源:红网 作者:廖甜雪 刘莹赢 编辑:彭佩 2019-04-19 16:48:2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通讯员 廖甜雪 刘莹赢 湘潭报道

“那真是个‘学霸寝室’。”提起湘潭大学琴湖公寓14栋117寝室,大家异口同声——寝室全体成员都顺利保送名校攻读博士。周芊骞和龙强分别被保送北京大学固体力学专业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物理化学专业直博,薄振兴、郭秦文均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材料学专业硕博连读。周芊骞、龙强、薄振兴三人的导师是中科院院士,郭秦文的导师是中科院研究员。

他们4人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昌绪班首届学生。“得知保研结果后很开心,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了,这个结果对我们四个来说算是意料之中吧!”四年大学生涯,四个人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完成了从年少懵懂到成熟稳重的完美蜕变。

学习方法 各有千秋

2015年9月,这4名来自不同地区的男孩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相聚在北苑十人寝。到了大二,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确认过眼神,你就是对的人”,他们一拍即合,住进了琴湖14栋117。从大一开始,四个人便确立了保研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盲目求进。”117寝室成员每人都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他们认为,“学之有道,才会行之有效。坚持自己的方法,不抱从众心理,就能做到高效学习。”

周芊骞追求学习的趣味性,他不满足于教材知识,喜欢做实验、做科研,并将学习经验总结为以下四点:明确目标、全身心投入、高效率学习、良好的作息。“我觉得最适合我的学习方法就是自学,不断探索、汲取新知,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龙强认为最好的学习状态莫过于“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劳逸结合,勤奋但不拘谨,“找到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会对学习有很大帮助。”大一时,他加入了校足球队,在学习之余,他将踢足球当作放松身心的方式,这使他变得更加活泼开朗。

“我经常会在下课后去图书馆或自习室,将老师上课讲的东西系统地看一遍。”郭秦文讲究学习的主动性,“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及时解决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不然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后面就难以解决了。”他也强调了“眼界”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多到外面去看看,优秀的人数不胜数,不能只局限于所处的环境。“只有知道世界之大,才能激发自己的斗志。”

薄振兴认为牢靠掌握基础知识对学习新知、考试、研究生面试都会有很大帮助,这就需要做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不会的地方多问多思考。同时,他认为参加一些感兴趣的部门或社团,可以丰富大学生活,“但要注意调节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尽管四人在学习方法上各有千秋,但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寝室里每个人的努力。他们规定每晚11点前必须上床睡觉、每周轮流值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默契。此外,室友间的互相交流鼓励和班级浓郁的学习氛围对他们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个人都特别上进、自觉学习、作息规律,寝室氛围特别好。”每到周末晚上的空余时间,117寝室的“夜谈会”便开始了。除了日常八卦,他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国内外优秀科学家们的丰功伟绩,比如“两弹元勋”等国之栋梁的生平事迹,他们会分享这方面的纪录片和文章。“听了他们的故事,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也感到十分骄傲与自豪,科研的种子便在心里慢慢萌芽。”

因为师昌绪班有固定的教室,所以同学关系一直很好。上课时,他们会因为一个问题和老师探讨,“不达目的不罢休”;下课后,他们会向老师积极提问,同学间一起交流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一和大二时经常组织自习,班里也盛行着一股科研热,几乎每个人都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班上保研的有15位同学,班级总体成绩在专业也遥遥领先。

科研竞赛 收获满满

大一开始,4个人便开始参加各种创新项目和科研竞赛。虽然过程中难免遇到难题,但他们最终都克服了层层阻隔,收获颇丰。

周芊骞在大一时便参加了湖南省物理竞赛,但对物理实验还一知半解的他来说,与其他专攻物理的学长学姐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顶着巨大的压力,他从头开始学,假期也一头扎进实验室里,终于迎头赶上。随后,他们到中南大学参加比赛。“我们学校取得了史上最好的成绩,拿到了4个一等奖!”全省第一名是学校2014级物理专业的学生,而他获得了第三名。有了这次经历,周芊骞更加喜爱物理。

“参加比赛让我发现了以前一直没注意到的问题,让我收获了很多。”薄振兴在备战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完一本很厚的专业书。他也曾想过放弃,每天看书看到头昏脑涨,但他逼自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紧接着就是PPT汇报阶段,从形式到演讲的姿态,再到语气语速,他反复打磨练习,力求完美,最后获得三等奖。过程虽然艰辛,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保研面试时,应对老师提问,他沉稳冷静,成竹在胸。

郭秦文的科研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发表第一篇论文时,项目的仿真结果与预期设想不一致,却找不到问题所在,“这是我最迷茫的时候。”那时,他早上6点起床,在二教做实验,晚上11点才回寝室休息,教室、研究室、寝室三点一线。“除了找出问题根源之外,什么也不干,甚至觉得吃饭有点浪费时间,吃了大概三周的外卖。”他就这样一步一步坚持下来,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发表的文章《The electric simulation of 3D pixel detector with low noises》刊登在了《Atlantis Press》上,并被一知名国际会议录用。

对龙强来说,收获最大的是在李正教授和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参加了第六届传感器测量与智能材料国际学术会议,并和郭秦文共同发表了两篇文章,刊登在了《Atlantis Press》上。“我接触到了很多知名老师和优秀的学长学姐,他们使我投身科研的目标更加坚定!”

“竞赛和做项目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凭着这股迎难而上的冲劲和不服输的韧性,四个人在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材料热处理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了多项荣誉。薄振兴和龙强分别主持创新性实验一项,周芊骞还申请专利一项、发表SCI论文一篇。比赛中积累的学科知识,培养的思维方式,也为他们的保研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石。

学中有乐 乐中有情

4名“材”子性情各异:“科研达人”周芊骞喜欢钻研、沉迷物理,“足球小将”龙强热情开朗、足下生风,“大哥哥”薄振兴责任心强、直率阳光,“老干部”郭秦文沉稳踏实、热爱运动的。

自信阳光、活力满满,这是他们带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大一学习任务相对较轻时,龙强和郭秦文分别加入了校足球队和院田径队,薄振兴加入了院团委学生会组织部,并在大二时做了部长。周芊骞当过班委,现在也是2018级新生的养成教育辅导员。结合这些经历,他们认为,大一时可以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担任班委,这样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个人性格塑造也有好处。比如周芊骞以前很内向,自从当了班委之后就好像“换了一副面孔”。

跳出理论课程和科研竞赛,他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兴趣爱好。龙强喜欢踢足球,所在球队夺得2017年湖南省大学生足球联赛亚军奖牌,打进了西南联赛。郭秦文喜欢唱歌,他经常参加班级的演出,同时也热爱运动,曾获得6项校运动会奖励。薄振兴喜欢打篮球、健身。周芊骞被三人称为“我们寝室最不爱运动的一个”,偶尔会玩游戏来放松自己。

初春阳光明媚、天气回暖的下午,薄振兴经常会和同学约球,琴湖球场上总能看到他们运球奔跑、三步上篮的身影。龙强则是在南苑足球场上挥汗如雨、足下生风。

他们也经常集体出游来调节生活节奏。假期时,他们曾一起去龙强和周芊骞家里玩,感受彼此的生活环境;室友过生日时,另外三个人则会为其精心准备礼物。当寝室成员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挺身而出。郭秦文打球时脚腕受伤,室友们二话不说帮他带了两个月的饭。“有一次周芊骞发高烧,可把我们急坏了,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送到校医院。”四人慢慢磨合,兄弟情谊也日渐深厚。

展望未来,无限期许。对于人生规划,周芊骞在博士毕业后会出国深造,之后回国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终极目标是帮助全人类走出地球!”龙强也有出国深造的打算,他想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从而为回国之后的科研事业做准备。“我接触了一些老师,他们的科研和人生经历使我受到了很大启发,以后也会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郭秦文说。薄振兴同样也会投身科研,为国家科技发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伴随着绵长雨季的消逝,夏天的味道也愈来愈浓烈了,他们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句号。“保研是大学的终点,却是我们的另一个人生起点。大学四年是探索世界的最佳时期,要学会开拓视野。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相信自己、勇敢面对,希望大家都可以成为自己最想要的模样。”这四年,他们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来,他们会更加出彩!

来源:红网

作者:廖甜雪 刘莹赢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9/04/19/533104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