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职校落户工业园 校企“交融”共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胡晓春 编辑:彭佩 2018-06-05 17:44:38
时刻新闻
—分享—

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

2010年,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整体搬迁到宁乡工业园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晓春 宁乡报道

  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是宁乡工业园区的“宠儿”,身处宁乡经开区与高新区的企业厂房“丛林”中,就近办学的地理优势,不仅拉近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时空距离,而且还让他们的发展相融,“需”和“求”紧密结合。

  办在经济开发区,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开发区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动向,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人才供给;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企业技工成为学生的老师,企业工厂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而学校老师成了企业技工的良师益友,学校课堂成了企业技工的培训基地。

  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是宁乡唯一的公办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是宁乡职教中心的龙头学校和办学主体。学校1985年创办于东湖塘镇陶家湾,2010年,整体搬迁到园区办学。乘着园区办学的东风,学校全面进入加速发展“快车道”。

  学校根据宁乡主导产业,开设机械加工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焊接技术与应用、制冷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会计、电子商务与计算机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电子技术与应用、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社会文化艺术等12个专业,建立机电装备制造、现代商贸与服务、汽车制造与服务三个专业群。学校与楚天科技、格力电器、三一重工、通程大酒店等1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宁乡园区企业培养和输送技能人才。

  “服务学生发展、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也是办学目标。目前我们的长沙本地就业率达到98%,宁乡市就业率超过70%。”采访中,宁乡职业中专学校校长贺建辉介绍了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多元化产教融合 让“需”和“求”紧密结合

校企顶岗实习基地授牌。

学校回访在格力公司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代表。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曾反复表示:“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剖析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发展规律,为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搬迁至开发区后,积极探索“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的有效模式,在“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学校牵头成立“宁乡金·经”校企合作联盟,构建了政府主导、园区管理、行业协助、企业参与的“一三四八”合作模式,形成多元办学模式和产教融合机制。

  一个机构——“宁乡金·经”校企合作联盟。由市长担任联盟理事长,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担任常务理事长,职业中专校长担任秘书长。参与企业100多家,理事单位21家。

  三个对接——学历教育对接主导产业人才需求,职业培训对接中小型企业人才需求,学生社团对接特殊岗位人才需求。

  四种模式——学校与楚天科技建立了“楚天班”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湖南省委接待办和省教育厅牵线搭桥与蓉园宾馆建立“蓉园班”政校企合作模式;在宁乡经开区管委会的组织下,与多家孕婴童企业建立“孕婴童雏鹰班”园校企合作模式;在宁乡高新区锂电行业协会的组织下,为锂电企业开班培养锂电专业人才,建立行校企合作模式。

  八大平台——即搭建订单培养、顶岗实习、送教进厂、技术服务、入校办厂、企业支教、技能培训、精准扶贫八大平台。不仅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汲取企业资源,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还利用学校的师资优势、办学优势,为企业、为农民、为社会普通公民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通过订单培养、 顶岗实习、企业支教,学生们对工作岗位了如指掌,没毕业就被各企业预订一空;而通过技能培训、技术服务,学校课堂不仅提升了企业原有员工的技能水平,专业教师的协助研发,还让企业的材料、技术、工艺,设备不断升级更新;精准扶贫则针对当地农民开设相关种植课堂,‘扶智+扶志’让农民更有奔头。”贺建辉校长认为,职业教育不该有“围墙”, 在“一三四八”模式下,大家共享资源,拧成一股绳,一起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多样化育人 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工匠”

学生晨练。

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大多中职生,17、18岁就将步入社会,跟本科生、研究生相比,他们年纪轻轻就开启职业人生,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尤为重要。

  学校德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按照公、义、仁、信、礼、律、智、俭、美、毅10个“德目”要求,编写系列教材,并每月一主题开展德育活动。

  “学生活泼自信,团队合作意识强、身体好是我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在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工作10多年,在德育工作耕耘10年的副校长郑志刚有感而发。

  “学校的德育活动,我要求全员参与。每次因活动而组成的小团体,就是为学生提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平台,让他们在不同的组合中学会跟不同的人相处。此外,在形形色色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擅长领域,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克服学生消极落后的一面,对他们树立信心有很大帮助……”说起学校的德育经验,郑志刚滔滔不绝。

  中职生绝大部分年龄在15-17岁之间,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学校在保持和进行传统德育工作的同时,通过树立新时代榜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命意识、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正确认识,养成开朗乐观、珍惜时间、勇敢顽强、自尊自信、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

  在午间自习和晚间自习期间,学校经常会精选一些视频与学生分享。左手残疾,仅靠右手练就一身电焊绝活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工卢仁峰;在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錾出细致纺织纹理,以假乱真的孟剑锋……《大国工匠》等系列影片点燃了学生们的激情和自信,“大国工匠”们成了他们的“新晋偶像”和发展目标。

  优秀学生、技术达人是学校公告栏频频展出的对象;企业优秀员工、技术大师是学校经常邀请到校演讲的榜样。“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引导他们树立‘工匠精神’,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技能的热情和主动性,这将是他们受益终生的后续发展力。”郑志刚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将在发展中不断提高。

来源:红网

作者:胡晓春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2018/06/05/404334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