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线名师权威解析2018湖南高考文综试卷

来源:红网 作者:熊晓宇 编辑:苏小莉 2018-06-09 14:04:55
时刻新闻
—分享—

一线名师权威解析2018湖南高考文综试卷


 相关链接:

  2018湖南高考试题及答案公布,快转给你身边需要的人

  一线名师权威解析2018湖南高考语文试卷

  一线名师权威解析2018湖南高考数学试卷

  一线名师权威解析2018湖南高考理综试卷

  一线名师权威解析2018湖南高考文综试卷

  一线名师权威解析2018湖南高考英语试卷


  红网时刻长沙6月8日讯(记者 熊晓宇)6月8日下午,随着英语考试结束铃声响起,2018年湖南高考缓缓落下了帷幕。上午的文科综合考试结束后,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长沙市一线名师对试卷进行了分析点评,试卷难易程度如何?考查重点是什么?与往年相比有哪些趋势变化?看看老师们怎么说吧。

  【文综•政治】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政治老师 李度

  ——试卷整体稳定局部创新 整体难度略有下降

  2018年全国卷1政治试题和2017年试卷相比,在整卷结构和组卷方式上稳定,考查内容和范围稳定,题型、题量、分值相对稳定。其中选择题12道,共计48分,非选择题三道,共计52分,《文化生活》分值有上升,《生活与哲学》分值有所下降,试题整体难度略有下降。

  但在局部上,今年试卷有所创新。首先表现在《文化生活》增加了一道选择题。其次,38题和39题设问,与2017年比较没有了问中问的形式,设问指向更加精准。第三,表现为40题第三问,增加了分值,由以前的4分增加到6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其次,试卷整体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发挥高考命题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试题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18年试题在《文化生活》中增加一道选择题,选择题的18题和19题,材料背景都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其目的意在通过高考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体现新发展理念,展示发展成就,增强了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如经济生活有三道选择题和38题,试题涉及到新的经济发展理念、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人民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

  第三,凸显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三者的统一,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展示了制度自信。如39题考查宪法的修改。

  第四,凸显改革开放新成就,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坚定决心。如40题以改革开放40年来,小岗村改革成果考查对改革的认识。

  具体来看主、客观题特征,客观题题干的材料以新时代下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治国理念为背景。题支以组合式选择题为主,12道选择题,只有一道不是。经济生活四道大题三道为图表题,没有了古诗词、漫画和计算题,整体难度有所降低。

  主观题从材料背景看,选材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承载国家意志。从设问看,切口小,清晰精准。从答案组织看,思路缜密、富有逻辑。高考主观题的构成一般由材料、知识和设问构成,相应的在答题过程中也有三种逻辑思路,我们一般称之为事实逻辑、理论逻辑和问题逻辑。2018年三道主观题,其中38题、39题的答案以事实逻辑为主,40题第一问和第二问都是理论逻辑为主,采用演绎思维方法答题。另外,答案思维灵活开放,40题第三问的分值增加是一个导向,说明高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体现开放性、创新性。

  针对落实高考价值导向的应对策略,政治学科的高考复习应落实基础知识,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对于高频考点进行重点复习。此外,根据政治学科的高考价值导向,该学科的高考复习应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因为高考是国家意志的承载者,高考复习过程有必要关注国家政策、领导讲话、重要会议。

  第二,高考的题型、考试范围都会通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此进行说明,所以应该关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并认真阅读考纲的相关解读。而且要和往年的考纲进行仔细比对,发现差异,确定高考新动向,新要求。

  第三,高考具有相对稳定性,高考复习应通过研究真题,探究高考,发现规律。

  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政治教师 谭孝柱

  ——答案更注重逻辑和生成

  2018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政治试题很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人才和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和作用。整份试卷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考点分布均衡,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来说试卷有如下特点:

  其一,最大亮点是突出对十九大精神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今年的试题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成果设置背景材料,体现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价值取向。试题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健康中国”、“创新、绿色、开放”等理念的贯彻、“宪法修改的过程” “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等,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和树立法治意识。

  其二,综合考核学生的思维品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选择题采用表格、图像、文字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渗透对分析、判断、总结、迁移等能力的考核。非选择题设问不拘一格,重在考核主干知识,通过归纳、演绎、推理、思辨等能力要求,区分度很大,拿高分不容易。

  其三,题型稳中有变,试题难度适中。选择题沿用了过去的两两组合,共有11道,知识分布均衡,思维难度适中。主观题还是3道,文化和哲学搭配,文化生活增加了一道选择题,哲学减少一道。哲学主观题分值减少2分,设问仍然是小切入口。最后一问的开放性设问有一定的创新性,分值增加2分,主观题知识整个难度一般。

  其四,答案更加注重逻辑和生成。主观题答案的组织均要求结合背景材料具体分析,答案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论证分析,强化了“重逻辑、忌罗列”的答题要求。如果学生在回答中忽略这点,丢分会比较严重。

  结合今年高考命题趋势,提醒学生在高考复习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牢固,又要落实学科能力的培养。

  【文综•历史】

  湖南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高三文综大备课组组长 刘国彬

  ——激扬家国情怀、鲜亮时代底色

  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历史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求新,与时俱进。试卷内容非常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具备较强的区分度和信度。与2017年相比,试卷结构上没有变化,题型相对稳定,没有偏题怪题,稳定中有适度的改革和创新。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接受媒体专访时所说:命题要体现高考的思想性,要体现高考的育人价值,要侧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无疑充分地体现这一宗旨,是一份激扬家国情怀、鲜亮时代底色的好试卷。

  第一、激扬家国情怀,弘扬核心价值。试题通过聚焦热点问题,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体现立德树人宗旨。如24题墨子题,表明《墨子》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7题《榜葛剌进麒麟图》来说明明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42题宋至明清注重“惩恶扬善”“道德教化”制定乡约制度来加强对民间基层的管理,突出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第二、鲜亮时代底色,凸显四个自信。如第28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到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权,快速反应、沉着应对,突出时代特色。第30题展现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与今天中国“大国外交”“全球治理”、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吻合,意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大局观。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第33题,通过对“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强调目的是为了“财产公有”“使人类得到解放”;42题第3问,考到中国现存的基层民主等,突出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价值取向。

  第三,突出学科特色。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必备知识的考查。

  主干知识:24题《墨子》,25题藩镇割据的影响,26题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7题郑和下西洋,28题甲午战争,29题五四运动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0题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1题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32题古希腊人文精神,33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4题工业革命,35题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还有41题基层管理和民主建设,42题的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以及汉武帝改革、华盛顿和罗斯福等政策等。

  强调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的史学思维方法考查。如25题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得出“藩镇延续了唐朝统治”的结论。类似试题还有27、28、30题等。

  第四,注重能力考查,突出选拔功能。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论证新观点,试卷通过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综合性。如42题:结合世界近代史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长沙市明达中学高三历史教师 汪国富

  ——平和之中见真味

  理性从容是18年全国1卷给人最深刻的印象。18年热点频出,而这套试卷则体现了命题人独立、理性、淡定的心态。既没有回避社会关切,履行了史学的社会责任,又以专业化的手法,将时事热点、学术热点与选拔性考试天衣无缝地巧妙结合,如第41题。它可能让很多信誓旦旦的猜题者有扑空之感,却又不会让考生们猝不及防、不知所措。27、28、33、45、47都属于此类。

  其次,今年第42题的创新具有显著的导向意义。它以文学作品的情节或故事梗概为考查材料,拓展了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兑现了“文史不分家”这一观念上普遍认可,实践上各自踌躇的治学经验。希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学历史学科命题方法的技术性模仿,更是对中学文史类科目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引领。

  全国卷试题的材料向来追求简洁平实,即使是学术性很强的古代史材料,经命题人的整理表述,都力图让考生读懂其语义。但若要做出准确、精细的判断,则需要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和逻辑思辨的综合运用。今年的试题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所以,很多试题似曾相识,但却暗藏玄机,很容易出错。微言大义、言浅意深,尤其是一些多元开放的现代理念的传达,展示了高考题的高瞻远瞩,促使我们对中学教学的深刻反思。当然,今年的试题难免还存在个别学理和技术上的争议,但这却难掩其平和中的真味。

  长沙市一中历史教研组组长 瞿建湘

  ——无意苦争春 只有香如故

  今年的全国卷,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的一贯特征,历史试卷试题保持了历史学科一贯坚持的严谨稳定。同时随着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试卷也展现出了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新要求。总的来看,以下几个特点较为鲜明。

  一是浓浓的家国情怀。试卷注重立德树人,不少试题弘扬积极的价值观念和鲜明的历史担当。例如25分的大题,将古代宋、明清的乡约制度,晚清的城镇乡地方自治,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村民自治这三段贯穿古今的历史有效结合起来。在乡村自治的历史长河中,既引领考生看到传统优秀文化中中国基层自我管理的演进,又要求考生正确分析内忧外患下近代文明与中国基层自治的结合,同时还要求广大考生看到改革开放时代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伟大意义。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高考大题向来注重对时代热点,2018年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其中特别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因此试题立足在中国广袤的乡村,沿着历史长河的演变梳理,选出古代、近代、现代历史中关于乡村治理的历史节点,为当下时代的抉择作出了很好的历史注脚。一题蕴含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现代文明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三大视野,格局不可谓不大。这也与2017年一卷25分大题凸显民族主义中的民主、平等主题,构成了很好的试题精神传承。

  二是一贯的历史思辨意识。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科的智慧很大程度在于其蕴含的历史思辨能力,找准其中的关键能力,支撑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核心素养中,特别提到了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换成哲学的视角也可理解为实事求是、发展、联系的观点。高考题的命制长期注重于此。今年依然如故。

  例如,与日常教学关注历史重点相比,高考更注重考查历史的节点,把握历史发展变化中的那关键一瞬。33题即是如此,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口号和目的都出现了变化。要求学生分析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其中一个选项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往往会成为学生所选,但其实这个选项在变化前后并没有变化,引发历史重点变化的往往是一个小而具体的变革,正确答案其实是“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用一个高大上的根本去掩护一个历史具体的演进,是高考常用命题方式,几乎每年都有60-80%的学生忽视问题指向,掉入错误之中。今年此题预估也是如此。

  又如,当今信息社会的快速阅读中,信息表达形式丰富多样。为顺应时代需要,高考继续充分利用非纯文字材料的多样性命题,以考查学生是否拥有面对多种类型材料的观察、发现、分析、思辨能力。25题对表格分类材料的角度分析;27题对历史图像的解读;30题对历史漫画的理解;35题对四个饼状图的探究,可见和2017年试卷一样,高考继续用了四道试题用以体现。

  再如,26题对材料多种信息的尺度把握;28题对多方力量的综合观察;32题对希腊诗篇的深入理解;34题对历史方法本身的考查等等。都让我们看到试题中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多样性,从而构成对学生的全面而灵活地考查。

  三是创新不断的历史作文。新课程积极追求“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开放式论述题的设置,是全国新课程卷的创新,它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性,广受赞誉。继2012年图示分析、2013年地图比较、2014年目录修改、2015年公式论证、2016年观点辩驳、2017年提炼阐释等之后,2018年小说分析隆重登场。

  试题提供了1719年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在其内容简述中,关联着众多历史事件。提出的问题为“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这样的命题,引领着学生关注小说戏剧、影视歌曲等文学作品的历史支撑,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更鲜活地品味艺术作品,从而大大增强学生优秀作品厚重感的理解。“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样的题型,将一直推动着中学教学的进步,带领着学生在求真和创新的道路上前行。

  四是加强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考查。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高考在这方面予以了高度关注。24题的《墨子》“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30题的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1题的1953年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展开。33题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者同盟说明该组织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以及46题15分的选做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二战性质认识的比较分析。这些试题组建了一个鲜明的方阵,既考查了考生的知识素养,又有利于引导今后学生加大对人民智慧、马克思主义史、中共党史的学习与思考。

  如果说要有不足,个人以为和往年比,选择题的角度变的匮乏失衡了一些。往年12道选择题是由原因、结果、本真、变化四分天下,而今年在原因分析方面的试题明显偏少,而在历史本真的理解上偏多。

  长沙市雅礼中学特级教师、历史教研组长、文科综合备课组长 胡军哲

  ——稳中有变 彰显时代

  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Ⅰ卷历史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突出核心素养、彰显时代特征。试题视野开阔,立意深远,形式多样,着力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学科能力,突出强调高考的选拔功能和育人导向。具体说来,有如下突出特点:

  其一,结构稳定,内容创新。与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Ⅰ卷相比,2018年新课标Ⅰ卷的结构、呈现方式、以及考查的知识、能力等均保持了延续性和稳定性。试题注重整体设计,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试卷力图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贯穿和呈现,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这一整体设计的思路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平衡,历史试选择题继续保持着以往不变的时空排列顺序。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例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试题涉及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和主干知识,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稳定。

  与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相比,2018年新课标Ⅰ卷的内容多有创新之处。如第34题增加了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第41题以乡约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宋代至今天乡村治理的特点,试题设问也由去年的两问变为三问;特别是第42题,不仅在选材上以历史学科少有的文学作品入题,而且设问一改近两年的自拟论题(观点),要求考生提取小说的故事情节并加以历史分析,令人耳目一新,命题出人意料,考试合情合理。

  其二,强调时空,关注素养。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件(人物)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之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第25题“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百余年藩镇的分布状况”,第27题“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第30题“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第31题由“1953年的一幅漫画”折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第33题“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第35题“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等,都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时空观念。同时,试卷非常重视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强调全球意识。如第41题以宋代、明清、新时期的乡村治理为主线,第42题考查1719年前后的全球性特征等。

  另外,试题还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考查。从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中,我们感受到了核心素养落地的气息正扑面而来。

  其三,不避热点,以史为鉴 。2018年新课标Ⅰ卷聚焦“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注重“服务选才”。试题鲜明地体现了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注重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探究和理解我们今天这个新时代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说,不避热点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征。如中日关系及大国外交,第28题考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在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动的舆论战以及清政府的反应”之后,第46题又用15分的篇幅考查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态度,这些既体现了“家国情怀”的担当,又凸显了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以史为鉴、爱国强国的时代主题。如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及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在第33题得到了体现。又如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基层民主等国家大政方针,试卷用了一道篇幅最长、分值高达25分的41题进行了考查。还有美国的外交政策尤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在第47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四,提笔容易,高分难得。2018年新课标Ⅰ卷历史试题材料易懂,主观题阅读量不大,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因此,学生感到有话可答,有的甚至下笔生风。但要真正答好考题获得高分,并非易事,大致理由有四:一是有2—3道选择题的选项是令人纠结的。二是第41题的思维含量高,要求学生能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问题。这是很多中学生难以达到的。三是第42题设问有变,估计仍有不少学生会重走往年的“论题(观点)”之路,另外,此题要求有清晰、准确的基础知识作铺垫,这也是很多学生的短板。四是对主观题答题语言的考量也是关键。这就有赖于各省评分细则的制定。我们相信用较为科学的评分细则这根尺子去衡量,一定会替广大考生打出服务选拔性考试的客观、公正的分数来。

  【文综•地理】

  明达中学地理特级教师 梁良樑

  ——聚焦主干知识 强调学以致用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牢牢抓住新时代特点,追求思想性和时代性,结合学科实际,通过精心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试题的考查。如全国Ⅰ卷第36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创设情境,引导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促使考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地理意义,体现地理在现代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价值;全国Ⅰ卷第44题以斯匹次卑尔根岛建世界种子库为素材,体现试题的全球意识。

  从考查内容上看,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1卷地理试题突出了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选择题主要考查了工业、人口、河流地貌、旅游。综合题第36题主要考查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评价。37题主要考查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盐度以及工程建设。43题以九寨沟地震灾害重建为悲背景,考查旅游地理。44题以斯匹次卑尔根岛建世界种子库为素材,主要考查环境保护。这些题目基本都是依据地理考试大纲,聚焦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总结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有以下特点:①河流比重较大,占34分。②重点考查地理事物的评价,而地理事物的成因比重相对少。如综合题第36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综合评价。37题乌裕尔河工程的评价,赋分比重大。

  由于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基本都是依据地理考试大纲命题,与考生所学内容结合较好,聚焦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没有出现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37题苔原带成因的分析难题,估计地理试题难度要下降,考生地理成绩略有上升。

  从考题呈现方式上看,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地理学科特点鲜明。其一是强调图像信息的判读与运用,文综地理部分共出现7幅图,其中有人口统计图、地形剖面图、公路交通信息图、区域地图,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其二是重视区域图,综合题共有4幅区域地图,全面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考题的切入点看,地理试题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具有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新课标理念,突出生活中的地理,不回避热点。地理试题4-5题,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统计,引导考生关注我国的人口流动。地理试题9-11题,从旅游常见的现象,考查太阳光照和气候。36题从中俄能源合作,关注社会热点,评价时事政治,以现实生活、生产为背景,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

  长沙市一中地理教研组长 唐泰清

  ——人文地理比重增大 试题难度略有下降

  2018年高考地理命题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聚焦学科主干内容,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阐述论证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试题特点之一是聚焦主干内容,人文地理比重增大。2018年高考地理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聚焦高中地理学科主干内容。试卷中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考查了太阳方位、河流地貌、气温影响因素、沼泽湿地、流域分析等,共42分;人文地理部分主要考查了工业区位、人口分析、交通区位等,共48分,选做题分别考查了九寨沟旅游、全球变暖与世界种子库,共10分。

  其二是紧扣时代主旋律。第1-3题以精密机械设备的加工制造(中国制造2025)为背景,考查工业区位。第36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一带一路”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其三是关注人地关系。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的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当地有关部门提出的震后重建规划措施的意义。

  其四是关注地理实践力。第10题以游客在旅途(遵义—毕节)中选择座位位置为背景,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和地球运动知识的实践应用。

  从试题难度上看,试题相比于2017年难度有所下降,预估全省文综地理平均分在55分左右。选择题中第1题、第3题、第5题为易错题,综合题中失分点主要在于答题术语的规范性。

  湖南师大附中地理教研组长、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向超

  ——规避模版注重分析 选择题需注意“避雷”

  地理试题部分,从选择题来看,今年的选择题有三组人文地理试题,而去年有三组自然地理试题,今年选择题总体较容易,但有几道题目容易做错。从非选择题必做题来看,依然延续去年的一道偏重人文地理,另一道偏重自然地理,一道以世界区域为背景,另一道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的特点,人文地理题比去年稍难,自然地理比去年稍易,自然地理题(37题)仍然难于人文地理题(36题)。其中,37题第(1)题和第(2)题难度较大,学生审题容易出问题。选做题总体比去年要容易些,估计选择环境保护的考生要多于旅游地理。

  其次,试题联系社会经济实际紧密,关注社会现实,充满着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来关注生产生活,地理味浓郁。虽然许多试题与时事联系紧密,但切入的角度是“地理”的,重点考查了学生运用和迁移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第1—3题聚焦精密机械设备生产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让人联系到产业结构升级;第36题与去年全国1卷第36题一脉相承,继续关注“一带一路”中的经贸合作这一重大时事背景,考查了工业和交通的区位等问题;第43题《旅游地理》关注著名风景名胜九寨沟的震后回复措施及其意义问题;第44题《环境保护》涉及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问题。

  其三,注重规避模板,注重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今年非选择题的必做题,不仅自然地理题难以死套模板,人文地理题设问也比较灵活。人地关系是中学地理学习内容的主线,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试卷中对此有充分的体现。第1—3题考察到了地下环境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第43题延续近几年旅游地理关注的人地关系角度。第37题以河湖为核心要素,考查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充分体现了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第9—11题以小明同学的一次旅游活动为情境,考查到了地形、交通、太阳周日视运动、气候等知识,充分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全卷各题涉及到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及人地关系现象的分析,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考查更是无处不在。

  其四,今年试题与前几年试题相比,创新性略显不足,让人眼前一亮的试题不多,有少许遗憾。

  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刘颖

  ——贯彻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地理试题部分与去年比较,相同的是:其一,试卷总体结构保持不变;其二,立足高考高频考点,但绝对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完美体现了试题的能力立意;其三,侧重对地理主干知识、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考查生活之中的地理学原理(选择题题组9-11题:看似从旅游切入,实在考查交通和不同季节太阳在天空中方位与生活);其四,部分试题入题容易,得分不易(如36题(1)(2)问,37题(1)(2))。

  但今年高考却又展现新的特色,如:第一,17年试题自然地理比重偏高,11道选择题中有9道自然地理,而18年试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当,人文地理略重,如1-3题考查工业、4-5题考查人口、9题考查交通,共6个人文地理题;第二,高度专业、理论性很强的试题并未出现,降低了试卷的整体难度,但区分度应该有所提高;第三,17年试题中农业比重较大,18年试题中很少出现。

  总之,今年的试题自始至终贯彻了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可以得到的教学启示是:第一,试题侧重学生的基本素养、生产实践运用能力,不能唯书本教学,必须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领悟知识,提高迁移运用能力,第二,答题模板、条条框框式的教学、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考出高分,第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观察、体验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来源:红网

作者:熊晓宇

编辑:苏小莉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8/06/09/40433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