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陈颖 益阳报道
春意渐浓,南县广袤的乡野间,一朵朵“向阳花”正悄然绽放。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南县妇联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精心打造“向阳花”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动,将科学的家教理念化作春风细雨,浸润千家万户。自行动启动以来,全县8个乡镇的20场家庭教育课堂走进村庄、走进校园,覆盖近千个家庭,用爱与智慧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的教育力量。
破土:当教育理念扎根乡土
“原来孩子捂耳朵不是叛逆,是我们在用‘钢尺’丈量他的世界。”在茅草街镇中学的教室里,四十岁的农民邓军攥着手,眼眶微微发红。这场以“亲子有效沟通”为主题的课程,让这位习惯用“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孩子的父亲,第一次在角色互换中感受到儿子面对命令时的窒息感。当家庭教育指导师引导他用“你觉得……”代替“你必须……”时,这个黝黑的汉子忽然红了脸:“娃这些年该攒了多少委屈啊。”
这样震颤心灵的瞬间,正是“向阳花”行动的日常图景。县妇联梳理出“手机沉迷”“暴力沟通”“性教育缺失”等七大痛点,量身打造阶梯式课程体系:在留守儿童居多的村里,把“非暴力沟通”理念揉进农谚,用“春种秋收”诠释教育规律;在乡镇中学的防性侵课堂上,用情景游戏让羞涩的青春期话题化作生命教育。“以前总觉得教育是老师的事,现在晓得我们说的每句话都是‘肥料’”。65岁的刘奶奶特意添加“南县女声”公众号,说要让城里打工的儿子儿媳“补补课”。
绽放:从认知觉醒到行动蜕变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沉睡的心灵。在三仙湖镇幼儿园的“情绪地图”工作坊里,四十多位母亲执笔描摹着亲子冲突时的情感曲线。当心理咨询师将“愤怒的火山”转化为“理解的彩虹”时,年轻的妈妈张婷突然哽咽:“昨天还因为孩子打翻饭碗吼了他,现在才明白,我那声吼叫把他的安全感都震碎了”。这份迟来的顿悟,化作她当晚视频电话里对留守儿子的道歉:“妈妈要学会当你的‘情绪收纳盒’”。
这样的蜕变故事在“向阳花”课堂上不断涌现。在中鱼口镇的课堂,曾因孩子学习不主动与丈夫争吵的李春燕,带着“自主学习工作坊”上获得的“兴趣激发四步法”,和孩子一起在家里开辟“知识乐园”——每件物品旁都挂着英语单词卡片;在麻河口镇中心小学,原本羞于谈性的家长们,如今能坦然用“泳衣覆盖部位”教孩子守护身体边界。
共生:凝聚乡土教育的春天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家庭,是文明传承的摇篮。南县“向阳花”行动正如其名,始终朝着光明生长,用专业与温情唤醒家庭教育的生命力。一张覆盖全县的家庭教育网络正在形成,县妇联联合县教育局等部门单位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在12个乡镇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组织36名骨干教师成立“向阳花讲师团”,在“南县女声”开通的家校共育平台,让农村家庭也能随时获取优质课程。
未来,南县妇联将继续以“向阳花”为纽带,凝聚更多力量,让科学的家教理念扎根乡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让幸福家庭的芬芳,飘散在南县的每一寸土地上。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陈颖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