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访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戴晓成:做具体的事,育真切的人

来源:红网 作者:周洁 黄珺 编辑:韩阳 2025-01-21 16:02:3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周洁 黄珺 长沙报道

“没有一个家庭是相同的。”“教师也是社会学家。”“分数只是德育的副产品。”……

以上话语,是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下称“宁乡一中”)党委书记戴晓成挂在口头的高频句。

三十余年教学经历、跳出教育场域再回归的多元阅历,使戴晓成对“教育”有了不同视角的观感,及更加深刻的理解。

行走在池湖如镜、道路如洗的校园里,他既有提纲挈领的规划,又有事必躬亲的细节。他的思考与实践,发生在宁乡一中的每一个角落里。

“成全人、发展人,教育是具体的,也是真切的。”戴晓成说。

真实,育健康之人

“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但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草木葱茏的操坪上,宁乡一中高三841班的学生们就地围坐一圈,聆听心理教师黄阎讲述励志故事。

心理课不止在课堂中,这在宁乡一中,是常态。

风似乎也止歇了,孩子们全身心沉浸在故事里,就连戴晓成什么时候站在了他们身后也浑然不知。事实上,戴晓成也在津津有味地“听课”。

一堂融合了三分球投掷技巧、篮球规则、团队协作精神的体育课,是体育教师兰洪兵提前一周精心备课的成果。他的体育课,学生从无缺席,且总是眼神坚毅,汗水晶亮,活力充沛。“这是一种体育精神。”戴晓成自豪地说。

戴晓成喜欢听课,尤其是心理课和体育课。

这与戴晓成的经历有关。从高中班主任到年级主任、副校长,再到宁乡市司法局、政府办、教育局的工作经历,他共情、处理过足够多不同家庭背景中成长的孩子的个例,见识过许许多多迥异而真实的成长个体。回归教育,戴晓成多了沉淀、经验,以及对教育的重新思考。

“什么是好学生?”“什么对人的发展而言更为重要?”

作为“村里第一个本科生”,戴晓成也曾唯分数论。但如今,“身正,行正,思正”,成了他作为教育人的首要理念。“对学生的要求首先要符合人的真实发展规律。”他说。

在戴晓成推行的学校“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上,“顶书踩气球”等心理游戏让孩子们明白了“放下是为更好的前行”;心理漫画比赛中,学生积累的EMO情绪在涂鸦中得到释放;在“信”与“信”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间的矛盾逐渐消解……

每年秋季入学前,在宁乡一中操场吹动响亮军哨的,除了高一新生,也有高二、高三的全体“老生”。而军训的内涵,更是涵盖了消防知识、禁毒知识、艾滋病防治、防溺水等诸多生存技能……

宁乡一中的大操场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几个字质朴端方,讲述着教育最真实的模样。“教育,就是先要培养真实的人,让他们身心健康。”戴晓成说。

贴地,读“无字之书”

2024年8月的一个深夜,军训后巡夜的戴晓成捕捉到了细微的啜泣声。循声而去,原来是一位新高一的男生正躲在被子里偷偷抹眼泪。安抚问询后,才知道这个高高大大的16岁男生已经连续三夜没有睡好觉了,只因突然“离开妈妈的陪睡”。

类似的“小事”,并不少见。这不禁令戴晓成思考:除了有字之书之外,那些“无字之书”是否一直在被我们忽视?

已是湖南农业大学学生的李点(化名)偶尔还会回忆起几年前自己坐在宿舍四楼栏杆上打算一跃而下的“至暗时刻”。因为和父母关系紧张,在一次激烈拌嘴后,她起了轻生的念头。戴晓成火速组建由班主任、学生科、心理教师等人组成的干涉小组,对李点的情况进行集体会诊、深入分析。经过90多个日夜的介入、疏导,李点走出了阴霾。

在宁乡一中,戴晓成把对班主任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置于重要地位,从团队建设、专业引导等方面,尽力为班主任兜底、站台。因为他笃定,没有一个家庭是相同的,只有把孩子的问题还原到家庭背景之中、量身打造具体的教育方案,才能找到问题根源与解决之法。“这件事,非班主任不可。这是班主任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需要学习的‘无字之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社会学家。”戴晓成说。

现今,每月一次的班主任大会上,各年级的典型个案一一摊开,层层剖析,追本溯源——从“请你当班主任”到“我要当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气象一新。

“长沙好人”、宁乡市第二届道德模范、“长沙市骨干教师”文亚星是宁乡高中家长圈中的“红人”,概因她当班主任有“十八般兵器”。学生佳宁(化名)曾学业状况堪忧,一度郁郁寡欢。文亚星通过家访了解到他对音乐的热爱,积极劝说家长鼓励他学吉他,并创造机会让他上台表演。渐渐地,佳宁走出了自己的“城堡”,并最终考上理想的大学。“不能脱离孩子的成长轨迹、生活状态去理解学生。”文亚星笑得朴实。

“教育不只是高大上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细节与落实。”戴晓成说。

具体,明教育方向

“这是五星、长城,这是橄榄枝、光芒线……”

金慧莹是2014级647班学生,在校就读时,一有机会便会来到校史馆内,静静地注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家住老粮仓镇的金慧莹家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艰难的生活曾如同绊脚石一般牵绊住她的求学意志。在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中,金慧莹聆听了周光召在西北大戈壁隐姓埋名数十年的奋斗故事,从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有形的力量,一路激励、鼓舞着她走进北京大学。

“‘两弹一星’精神,是一中学子的入校第一课,也是人生必修课。”戴晓成说。自2003年12月周光召院士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赠予宁乡一中,如何将“两弹一星”精神引入当下的教育背景,真正融入当下学生的成长,便成了戴晓成一直在思考与行动的命题。

在他的主导下,政治教师尹淼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她主讲的《致敬“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微视频党史课列入长沙市教育局百堂精品思政微课;教育课题《“两弹一星”精神在高中德育中的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正有序推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浪平在“宁一大讲堂”上进行的“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融合”主题讲学,引发阵阵喝彩;田间地头、车间企业、红色基地里,留下了戴晓成持之以恒坚持带一中学子参加研学的足迹。

育苗拔穗的季节里,少年追随学长、学姐的足迹,或行至未名湖的三两新绿柳枝畔,或走进紫荆园紫红色的花簇下,共同追随那束坚定的精神之光……

“当德育有了具体的载体与举措,教育就有了明晰的方向与动力。”与孩子们同行,戴晓成目光坚定,步履不停。

来源:红网

作者:周洁 黄珺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nograb/646945/65/1464687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