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援藏日记|雪山下的自画像:一堂跨越山海的艺术课

来源:红网 作者:林佳佳 编辑:高芹 2025-11-26 17:37:18
时刻新闻
—分享—

接到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安排的送教任务时,我正忙着梳理山南市三小的美术教学进度。那份印着“桑日镇小学三年级”的任务单,像一颗小小的石子,在我心里漾开圈圈涟漪。这次要带去的是自画像创作课,我早已悄悄定好了主题:“遇见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我眼里,艺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莫过于帮孩子们看见自己身上闪着光的独特与美好。

为了让这堂送教的课程落地见效,我提前半个月就忙活起来。一边连线长沙的教研伙伴们开展线上磨课,反复打磨教学环节、优化课件设计;一边动手制作教具,从脸型模板到五官夸张示范图,一一精心准备。想起查资料时看到的桑日镇,藏在念青唐古拉山脉与雅鲁藏布江的怀抱里,群山褶皱间的小城物资不易,我索性把行李袋塞得满满当当,额外加了二盒黑色勾线笔、还有十几把安全剪刀,生怕孩子们因为材料不够而遗憾。

11月10日清晨,天刚泛着鱼肚白,送教车队就驶离了市区,一头扎进了连绵的群山。3000米、3500米、4000米……海拔表上的数字一点点攀升,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车轮碾过山路的“咯吱”声。不知转了多少道弯,当那扇朴素的小铁门出现在视野里时,桑日镇小学的教学楼正静静矗立在雪山脚下,像在等候远方来客。

桑日镇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

洛桑校长和老师们早已等候在门口,洁白的哈达轻轻搭在我们肩上,带着高原特有的纯净与热情。走进校门口的候客室,温热的甜茶香气扑面而来,喝一口下肚,旅途的疲惫瞬间消散了大半。整理好教具时,上课铃声恰好响起,我循着清脆的脚步声走进教室,阳光正透过玻璃窗斜斜地铺在课桌上,四十多张稚嫩的小脸齐刷刷望过来,眼神里藏着好奇与羞涩,像一颗颗怯生生却又充满期待的小星星。

“同学们,大家好!”我用藏语说出开场白的瞬间,孩子们眼睛一亮,紧接着爆发出阵阵欢笑。这是我提前用AI软件录制的藏语问候,特意让虚拟形象模仿我的神态,没想到成了最好的破冰礼物。

课堂上,我没有直接讲解绘画技巧,而是先拿出一张“神秘集体照”。照片里是不同脸型的绘画人物,有圆润的圆脸、轮廓分明的方脸、线条柔和的鹅蛋脸。“大家找找看,自己的脸型和哪个人物最像?”我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有的对着同桌的脸颊比划,有的悄悄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还有的举着小手说“我是圆脸,像苹果!”我顺势展开脸型特征图,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话解释:“瓜子脸就像倒过来的小三角,方脸像积木一样方方正正”,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不眨一下。

最精彩的莫过于“五官夸张大挑战”环节。孩子们在练习纸上添加五官。一开始大家还很拘谨,在我示范“把笑起来的眼睛画成弯弯的月牙”“把惊讶的嘴巴画成大大的O形”后,孩子们彻底放开了手脚。有的孩子把眉毛画得又粗又弯,有的把嘴巴画得又大又圆,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我穿梭在课桌间,手把手地指导他们用线条勾勒脸型、描绘五官,鼓励孩子们“把最特别的地方画出来”。

当孩子们拿起画笔开始创作时,教室里只剩下轻音乐和画笔唰唰的声响。阳光洒在画纸上,孩子们的笔触虽然稚嫩,却充满了想象力。有的画了自己圆圆的脸颊,有的画了大大的眼睛,还有的特意夸张了自己的酒窝。我惊喜地发现,原本腼腆的孩子们渐渐主动起来,有的举着画纸问“老师,这样画好看吗?”,有的拉着同桌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听课的老师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阳光与画笔交织的美好瞬间。

老师们和学生们一同合影。

下课铃声响起时,孩子们恋恋不舍地放下画笔,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自画像剪下来,贴在我提前准备的超大相框里。一张张独特的小脸蛋凑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热闹又温暖的“集体自画像”。回程的脚步刚踏出教学楼,就遇上了下课的孩子们。他们叽叽喳喳地围上来,小手轻轻与我击掌,有的拉着我的衣角,仰着小脸说“老师,下次还来教我们画画好不好?”,有的盯着相框里自己的画作,眼神里满是不舍。

车子驶离桑日镇小学时,我回头望去,孩子们还站在门口挥手,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耀眼,笑脸像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灿烂。这堂短短四十分钟的送教课程,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我坚信,艺术的种子已经悄悄落在了他们心里,带着阳光与欢笑,慢慢生根发芽。那些画纸上的稚嫩笔触、课堂上的清脆笑声、告别时的轻轻击掌,还有香香的甜茶、洁白的哈达,都将成为我援藏生涯中最珍贵的宝藏。而我也愈发明白:教育的意义,在于用真诚与热爱,跨越山海,连接心灵。

(作者:林佳佳,长沙市芙蓉区育英第三小学美术教师,现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三小美术教师。)

来源:红网

作者:林佳佳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55/60/154597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