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傅新皓:以“四算一体”布局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红网 作者:傅新皓 李满春 编辑:曾小颖 2025-08-10 15:50:11
时刻新闻
—分享—

傅新皓 李满春

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四算一体”作为湖南省在数字经济时代架构的战略布局,即算力、算法、算据、算网一体化,是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坚实底盘,能够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硬件、技术、数据与网络等有力支撑。“四算一体”布局将加快数字技术与生态建设交融耦合,推动绿色生产力高速发展,进一步促进生态治理模式的实时化、精准化、智能化跃迁,对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优化算力基建部署,筑牢数字生态文明底层架构

算力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需完善算力基础设施的层级架构,打造绿色集约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对重点生态区域的算力供给。

筑基绿色低碳算力枢纽,支撑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算力枢纽作为数字技术的关键载体,是生态系统的有机部分。应大力推动算力枢纽与生态监测体系的深度融合,将技术的生态属性有机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技术与自然的共生发展。需整合全域生态环境数据,凭借高效算力对生态要素展开实时监测与智能研判,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底层算力保障。要积极推进算力枢纽能源结构的优化,促进算力设施与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确保算力基建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契合。

设立一体化算力调度系统,服务全产业链减排需求。根据系统论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将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算力资源视为一个整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加快建立跨区域、跨领域的算力资源调度系统,运用一体化算力调度系统,实现算力资源的跨域流通与弹性配置,为产业能耗监测、生产流程优化等提供持续算力支持,推动工业、能源等领域向全产业链减排模式加速转型。同时,应推动边缘算力向生态监测场景延伸,为基层生态治理夯实算力基础。

升级算力设施能效水平,降低数字技术生态成本。着眼数字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高能耗、高排放等生态特征,需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提升算力基础设施能效。通过推广液冷散热、高密度供电等先进技术,优化算力设施的能源结构与运行模式,减少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等在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推动构建算力设施能效动态评估体系,结合实时能耗数据对算力资源使用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算力基建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改造,达成数字技术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加快算法技术攻关,提升数字生态文明治理动能

算法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核心,要突破生态领域关键算法瓶颈,增强自主可控技术供给能力,推动算法研发与生态治理需求深度对接。

研发生态环境智能预警算法,强化风险前瞻防控。运用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研发融合多源监测数据的智能预警算法,对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风险因子的实时分析与模式识别,实现对潜在生态风险的超前预测。从认知科学角度审视,必须强化算法的可解释性与鲁棒性,采用特征重要性可视化与因果推理方法,使其符合人类认知逻辑,从而提升治理决策的透明度。需加快算法迭代优化,结合实际治理效果反馈,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使算法更贴合生态环境的实际变化,提升预警系统的精准性与时效性。

创新绿色生产优化算法,推动产业低碳转型。聚焦数字化绿色化融合的内在要求,针对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的生产特性,创新开发绿色生产优化算法。结合碳足迹核算与能效指标及时优化策略,对生产流程、能源消耗、资源配置等环节的数据分析与智能优化,推动传统高排放生产方式向低碳化、循环化转型,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与碳排放削减的双重目标。基于技术伦理对技术应用的道德考量,整合联邦学习、差分隐私等技术,在保护企业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跨机构数据协同与模型训练。

构建公众参与激励算法,凝聚社会治理合力。利用社会互动与激励机制改变公众行为模式,需面向绿色智慧生活方式的构建需求,以量化激励为核心搭建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算法体系。强化对公众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行为的数字化记录与价值转化,推行科学的碳积分核算与奖励体系,降低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门槛;开发多模态交互界面,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公众参与的沉浸体验与活力,引导社会力量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作为,形成广泛的社会治理合力。

三、激活算据资源要素,释放数字生态文明市场价值

算据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数据源泉,需完善生态数据采集与共享机制,提升算据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将社会主义文明理念融入数据因子,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实施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壁垒。面对传统生态文明中生态环境信息流动的原子化与壁垒化问题,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构建全域数据共享机制。应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将生态数据整合为有机信息整体,打通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社会机构间的生态数据接口,实现环境监测、自然生态、社情民意等数据的高效流通与共享,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价值最大化利用。同时,借助数据资产确权与收益分配,调动各方参与数据开放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需重视数据质量管控与安全防护,应用数据脱敏、访问控制等技术,确保敏感信息合规使用。

培育生态数据资产市场,助力绿色价值转化。基于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属性,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数据的资产化有效途径,生态数据纳入市场体系,挖掘其经济价值。明确生态数据的产权归属与交易规则,推动空气质量、碳排放等数据转化为可交易的信息产品,服务企业碳管理、绿色金融等场景。考量数据质量、应用场景、市场需求等维度,训练数据资产估值模型,进而开发数字生态文明市场潜能;完善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培育多元化的数据交易主体,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闭环。

完善数据安全与溯源体系,保障生态数据可信性。数据安全与溯源体系的完善是为应对数据在全生命周期中面临的安全风险,需结合区块链等技术的不可篡改性等特征,构建生态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等环节实施全程加密与留痕,确保生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安全性。应制定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标准,针对不同敏感程度的数据实施差异化防护策略;健全数据溯源与责任认定体系,借助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数据使用权限与审计规则,增强数据在治理监督、市场交易等场景中的可信度,为数据要素市场化应用提供坚实的安全防护。

四、推进算网深度融合,畅通数字生态文明协同网络

算网作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传输脉络,致力于将跨网时延压缩至最短。需织密算网、畅通传输通道,从而打破治理壁垒、促进要素适配、引领生活方式转型。

架设全国一体化生态治理数据网,强化跨域协同。从系统工程学视域出发,参照“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新管理格局,将算网融合作为纽带,搭建全国一体化生态治理数据网络;整合各级政府、跨区域部门的算力与网络资源,实现生态治理数据的实时交互、治理指令的高效传达及治理行动的协同联动;强化网络架构的弹性扩展与抗灾容灾能力,运用边缘计算、雾计算等技术,增强数据处理的实时性与可靠性;设立跨域治理协调机制,厘清各方权责划分与利益分配,规避因行政壁垒引发的治理碎片化问题。

打造三位一体互联网络,促进要素精准适配。应秉持“人—数字—自然”互构共生系统理念,以算网融合技术搭建三者之间的数字化桥梁。整合人类生产生活数据、数字技术运行数据与自然生态数据,实现三者的实时感知、动态响应及智能调控。加快开发多模态感知终端与智能交互界面,依托物联网、5G/6G等技术增强信息交互能力,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无缝衔接;根据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需求演进构筑智能化适配模型,实时优化资源配置及治理策略,促进“人—数字—自然”系统的协同共生。

拓展算网绿色应用场景,助力生活方式转型。需遵循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的实践要求,运用算网融合技术拓展多元化绿色应用场景,搭建起覆盖绿色消费、智慧出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数字化平台,实现生态理念的广泛传播、绿色服务的精准匹配及公众行为的有效引导。这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生活层面的具体实践与体现。应重视平台的易用性与普惠性,简化操作流程、降低使用门槛以提升不同群体的参与度,推动全社会生活方式向绿色化、智慧化转型。

(作者:傅新皓,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省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研究员;李满春,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

【本文系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智能传播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生成机理研究”(2025ZZTS02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傅新皓 李满春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2/54/1519135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