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指示精神,2024年8月,湖南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意见》。在长沙市雨花区积极推进“全员文体”活动的实践中,“空间限制”“安全保障”以及“智能化提升效率”等问题成为焦点。这些难题并非雨花区所独有,而是众多地区在推广全员文体活动时普遍面临的挑战。为了深入分析并解决这些挑战,中国教育报刊社湖南记者站、湖南教育新闻网联合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深入10所学校展开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主要问题和难点,同时挖掘出这10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的创新举措。这10所学校在场地利用、安全管理、资源整合以及特色打造等多个方面的经验,为各地各校推进全员文体活动提供了清晰也实用的参考路径。
【全员文体的雨花“智慧”①】砂子塘小学:老牌学校如何锻造文体“大先生”?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余杏 王诗蕾 通讯员 何嘉僖 陈红 陈强
20世纪60年代,长沙南郊一所只有6个班的薄弱小学刚刚成立;
70年代,学校蝉联长沙市16届乒乓球冠军、13届篮球冠军;
80年代,学校号鼓队参加迎接外宾等重大活动340余次;
千禧年后,学校在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七届赛事中获奖,小白鸽合唱团惊艳亮相肯尼迪艺术中心;
…………
62年,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用坚守与突破,将文体教育融入办学血脉,打造了“无艺体,不砂小”的闪亮名片。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这所“老”校以全员文体实践为支点,探索出一条“传承、创新、融合、辐射”的育人新路径。
名师辈出:文体“大先生”的“基因密码”
砂子塘小学的文体基因,始于一代代文体“大先生”的匠心传承。他们从不将自己定位为单纯的技术传授者,而是以教育使命为根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成长引路人。
他们勇拓荒,在困境中开辟新天地。胡正量老师在黄土地球场上训练乒乓球队,用竹竿架设球网,自制训练器材,带领学生夺得16届长沙市冠军。钟克佩在20世纪90年代力推电化教学改革,自编教材,将“红砖楼教室”升级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他们敢创新,以课程改革回应时代之问。谭石光老师设计《学法多学科综合练习本》,让学生在识字中画画、在解题中探索自然,将“跨学科融合”理念超前落地。钟克佩推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996年即取消单一考试,以“思想品德+体育素质+特长发展”多维评价学生,比新课改早近十年。
他们以文体塑魂,育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孟毅校长推动“1+3+X”课程体系,强调“非遗传承”“班级合唱”等活动中“文化有根,精神有魂”。李臻书记创造性发展为“3S”生命成长课程,从学生的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出发培育文化有根、精神有魂、实践有能的中国少年,并发展出砂子塘教育集团百花齐放的育人生态。
机制护航:让教师成为“文体引擎”
如何让文体教育持续焕发活力呢?砂子塘小学以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动能,实施“启航•远航•领航”三级梯队进阶培养模式,满足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需求。教师激励体系中,“白鸽教育奖”“星级教师评选”等荣誉让优秀者脱颖而出;目标管理考核将文体成果与绩效挂钩,形成“人人争优”的氛围。
学校通过“青年夜校”“新知管理轮训”等机制,构建教师成长生态圈。青年教师在“师徒结对”“观课赛课”中磨砺技能,骨干教师通过“名师孵化”“课题研究”引领创新。
比如,梁宁佩紫老师用八年时间完成从“独奏者”到“交响指挥家”的蜕变;从卓越教师到名师工作室首席,罗丽用18年绘制美育“破圈”图谱;音乐教师刘柳坚持15年指导青年教师,将“柯达伊教学法”编成《课堂组织30招》;体育组周浪带领团队研发“趣味体能训练包”,让新教师快速掌握“游戏化教学”精髓。
2024年,学校7名文体教师获评市区级骨干,10个教研课题入选省市级项目。
砂子塘的讲台上,始终活跃着一批“有情怀、有智慧、有团队”的文体名师,他们用专业与热爱,让教育薪火生生不息。
机制护航下,砂子塘教师不仅是课堂上的“教练”,更成为推动文体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70%以上教师参与“学科文化大讲堂”等特色课程开发;每学期超百名教师带队训练田径、管弦乐、非遗项目等20余个品牌社团。
课程创新:从“特色项目”到“全员文体”
砂子塘小学构建“3S生命课程体系”,将文体教育融入常规课堂、学科大讲堂和实践活动。一年级体育游戏日、二年级亲子游戏节、三年级非遗体验节、四年级十岁毅行、五年级军营立志周、六年级毕业远修课程……学段衔接的活动设计,让每个孩子找到兴趣支点。
砂子塘小学党总支书记李臻说:“我们以学生兴趣为本,不断夯实课堂、创新课程、完善评价,探索个性化全员文体教育新模式,让每一个孩子的童年充满歌声和阳光。”
学校投入百万元资金支持,加快智慧操场建设,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学校老师会全面采集学生在体育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艺术创作偏好、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数据。
基于学生整体情况,学校量身创设“1+3+X”全员文体培养模式——“1”是依托雨花区“种大树”项目,推动文体项目品牌化;“3”是指智慧课堂教学、糖粒子课后服务、校园文化艺术节3种课堂形式,强调课程融合多样化;“X”是舞龙舞狮、八段锦、国画、书法、京剧等多种非遗项目进班级,实现班本课程兴趣化。
仅2025年3月,学生自主使用智慧体育设施训练次数达17967次,参与人数占比达70.27%。2024年,全校学生“体艺2+1”达标率100%,近视率同比下降15.31%。
砂子塘小学校长张添说:“我们要让每个孩子毕业时带走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这是砂小学子的‘基因标配’。”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湖南教育新闻网
编辑:余杏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