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小学位于沅水河畔,笔架城下。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学生2070余人,教职员工99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2人,省特级教师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7人,科创人员14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育英小学秉承“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小公民”的育人目标,致力于构建传统与科技相融合的教育空间。在新建校区中,精心打造了26个功能齐全的特色功能室,成功构建起“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科技创新赋能未来”的双轨育人体系。一方面,以书法、国画、民乐等传统文化功能室为依托,让学生在浸润式体验中厚植文化基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配置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现代化科技实验室,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教育资源配置,既守护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又锻造了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完美诠释了“根植传统,创见未来”的育人愿景。
一、四维空间,打造科创育人场域
学校以“课程与课堂”“校内与校外”四大空间为依托,全方位、多维度地构建科技育人环境,让科技教育渗透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一)课程资源优化
育英小学以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为基础,定期开展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深度整合与优化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系统梳理现有的科学课程资源,包括教具、实验器材、数字资源等,并逐步建立完善资源库。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化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承接了湖南省科学课程开发任务。张香回等数名科学教师完成了冀人版二年级上下册40课时的资源建设任务,涵盖课件、微课、学习任务单、拓展视频等,为科学课的备、教、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课堂内涵丰富
学校科学课堂融合常规课堂与社团课堂,多维度拓展学生科学学习的视野。学校严格抓教学常规,开展行政推门听课,形成外部压力,同时落实教研活动,构建内部实力,全力推动科学实验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活动素养。学校科学教师的课例《变色游戏》《太阳与影子》《昆虫》《声音的高低强弱》《糖到哪里去了》《电磁铁》《太阳与生活》等数十个在省市区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多个教师在省级科普竞赛中表现出色。此外,育英小学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其中科创类社团广受学生喜爱,包括疯狂科学社团、航空模型社团、车辆模型社团、编程社团、人工智能社团、电脑绘画与科技绘画社团等,将课程与兴趣完美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的游戏园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王欣老师指导学生航模试飞
(三)校内设施完善
学校倡导“人文与科技的双翼飞翔”,不仅设有数字书法教室、围棋室、图书馆、书画墙等翰墨特色的场所,让学生在“凝神一笔一画静思一言一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建有人工智能创客室、科学活动探究室、车模室、航模室、科学实验室、科技长廊等一系列科创基地,放飞学生无限的遐想。学校科创基地不仅设施设备完善,而且紧跟科技前沿发展,配备了3D打印机、天文望远镜、AI平板、VR设备及物联网实验箱等先进设备,为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科学思维提供了优越条件。
学生操作机器人穿越障碍
(四)校外多方合作
育英小学的科创课堂不仅在校内精彩纷呈,还积极倡导走出校园,与高校、企业合作,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体验科学知识的开花结果。学校联合湖南文理学院、湖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组织学生走进气象园、物电和生环科普基地、数控机床加工基地,参观太阳历广场、月象广场,了解赤道日冕等天文知识,体验数控机床加工精密仪器过程;牵手中国中车、德山酒业、恒安纸业车间等企业,让学生循迹汽车烤瓷车间、酿酒发酵车间、造纸车间等,观摩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过程,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的力量。
学生走进湖南文理学院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科普基地
二、多彩活动,点燃科学探索热情
(一)专家引领,启智润心
学校以“百名家长进课堂”活动为载体,邀请来自医疗、工程、农业等领域的家长,为学生讲授《心肺复苏》《神奇的盾构机》《种子的秘密》《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等专题知识,年均开展科普讲座50余场。同时,学校紧跟时代步伐,与湖南师范大学物电与电子科学学院合作探究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成为该校“科普教育基地”。育英小学聘请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刘红荣为我校科普专家,刘院长学术造诣深厚、实践成果丰硕,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以他睿智的眼光带领我们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当前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为师生提供更多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推动教育创新。此外,学校还特邀湖南师范大学物电与电子科学学院专家曾志老师到育英小学为武陵区的教师做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探索》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如何利用Deep 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让教师在课堂管理、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领域有了质的飞跃。
湖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刘红荣院长授牌育英小学为“科普教育基地”
湖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专家曾志老师现场讲座
(二)品牌活动,全员参与
科技节:每年举办的科技节是学校的一大盛事,设置“科学泡泡秀”“火箭穿越”“空气炮弹”“水果电池”等科技项目,让学生用求知的眼睛探寻科学的奥妙,用小巧的双手探知科学的神秘。科技节的学生参与率达100%,为学生拓展科普知识视野,丰富科技知识储备提供了绝佳平台。
学生体验“掌中火”
思维嘉年华:学校引进思维游戏嘉年华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在好玩的游戏比赛中,学生不仅丰富了学习体验,还学会了反思、积累经验。通过有趣的游戏谜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及时总结、主动反思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学生体验思维游戏嘉年华活动
科幻画展演:育英小学积极放飞学生思维,开展学生科幻画展演活动,让画笔与画纸迸发科技的光辉。学生的创意天马行空,《梦境知识传输机》《未来出行——共享泡泡》《天灾模拟机器》《任意门》《智能医疗机》等优秀的科幻画作品,光听名字就让人遐想无限,成为了学生心中科学萌发的种子。
学生科幻画作品《梦境知识传输机》
科技竞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球发明大会等赛事,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近五年来,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中科创作品获得省级奖3项、市级奖10项,区级奖项若干;在青少年车辆模型教育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9项、省级奖18项;在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1项,省级奖25项。在全球发明大赛中,燕首锟、麻芳睿、铁博睿、丁妹睿合创的《安全、快速过路智慧护导系统》作品获省级一等奖,胡浩然独创的《一种适用于老年人的按键语音提示饮水机》作品获省三等奖,充分展现了育英学子的创新实力。
学生和老师登上国家级航模竞赛领奖台
三、开放共享,科创硕果满枝
学校在科创教育教学领域深耕细作,硕果累累,深受科创教育各界的认可。先后被评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湖南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湖南省科技体育模型活动基地”“湖南省青少年体育模型活动先进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常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等近100项国家省市荣誉。
教师团队在科研方面也成绩斐然,发表科技教育论文100余篇,开发校本课程6套,形成了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育英模式”,年均接待省内外参访团超2000人次。
在科技教育的漫漫征途中,育英小学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学校以“一体双翼四重奏”的教育模式,奏响了传统与科技融合的华丽乐章。未来,育英小学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让科学课程成为学生探索未知的钥匙;持续优化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前沿科技视野的教师团队;不断拓展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科技、运用科技的机会。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育英小学将以教育为笔,以科技为墨,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让科技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简介
罗玲,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身为湖南省小学“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她拥有卓越的教育远见与领导力。作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审专家、湖南省特岗教师评审专家、常德市教科文卫类专家库成员,她凭借深厚的科学教育素养,为教师专业发展精准导航。
罗玲主持主研省市级课题十数个,撰写论文数十余篇,多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知名刊物,还主编出版了教育著作《一脉翰墨向未来》。她凭借深厚的科学教育功底,将前沿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管理与教学实践,推动学校科技教育不断创新突破。
在她的引领下,学校科学教育成果斐然,为社会培养出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李小军,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小学科创教改负责人。身为区级骨干教师,他以其深厚的科学教育素养和卓越的科研能力,为小学教育注入了创新活力。主研5个省级课题的研究,撰写的十余篇论文,凝聚了他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实践经验。其中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各级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脱颖而出,斩获佳绩。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方面,李小军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撰写的多篇相关论文,不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更在实践层面为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参考。他将人工智能技术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李小军老师还悉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级科创竞赛。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在竞赛中屡创佳绩,展现了育英小学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卓越成效。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罗玲 李小军
编辑:范典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