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新兴专业如同破土的新芽,承载着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期待。今年教师节,我们走进高校新设专业的教学一线,对话首批“拓荒者”教师。这些教育先锋既是专业建设的奠基人,也是教学改革的实验者。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育见·新专业》专题报道,看他们如何应对“无前例可循”的挑战,为学生上好第一堂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汪衡 长沙报道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它不只是“网红打卡地”,更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调节气候的“天然空调”。
根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随着国家公园数量的增多,要把这些“生态宝库”管好用好,需要更多懂保护、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
也正是看到这份需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今年正式设立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这个专业并不是“从零开始”,它的前身是1993年学校创办的全国首个“森林旅游”本科专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公园与旅游学院党委委员吴江洲主持第八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分会场学术交流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公园与旅游学院党委委员吴江洲介绍,这个专业依托国家林业草原森林旅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张家界生态旅游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湖南省旅游研究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并与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实践深度融合。
团队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专题调研。
拓荒之路:构建“问题导向”的课程体系
作为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第一批任教老师,吴江洲和团队成员在缺乏往届经验参考的情况下,以“需求导向、跨学科融合、实践为重”为核心,开启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
团队首先深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规划设计单位等行业一线调研,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并转化为课程模块,同时整合生态学、林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融入智慧国家公园建设等前沿内容。
在学分设置方面,教师团队经历了“推翻重来”的调整:最初偏重理论教学,实践学时占比为20%,但在一线调研中发现,行业急需能快速上手的实践型人才。“当时我们意识到课程设置须调整,否则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行业需求。”吴江洲说,最终他们将实践学时占比提升到40%,还新增了“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等实践课程。
团队召开专业人才培养修订讨论会。
这个专业的“基”到底是什么?应该“借”谁的腿走路?在课程设置阶段,团队成员们曾进行过激烈辩论。团队成员回忆,当时“生态基础”“管理运营”“规划技术”三派观点各执一词,每一种观点都代表着将新兴交叉专业锚定在成熟学科上的努力。但最终,团队挣脱了传统学科思维惯性,从“归属之争”转向“问题之解”。
基于这样的共识,他们决定不以任何单一传统学科为核心,而是以“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真实问题”为导向逆向设计课程。正如团队成员所说:“我们建设的不是课程‘列表’,而是能力‘生态系统’。”
学业指引:大一立认知,大四铸竞争力
对于刚踏入专业的大一新生,任教老师们有着清晰的认知培养建议。他们说,学生首先要明确专业的时代价值,认识到这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树立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其次要理解专业的跨学科属性,“必须打破生态学、林学、管理学等学科壁垒,培养综合思维,否则很难适应专业学习,”吴江洲说;最后要重视实践,国家公园领域的工作离不开一线经验,从大一开始就要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实践意识。
而到了大四毕业阶段,老师们对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更高期待。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具备“生态保护+管理运营”的复合能力,既会用生态学知识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又能用管理学思维做国家公园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除此之外,他们还希望学生拥有“传统技术+智慧手段”的应用能力,不只懂测量、监测等传统技术,还要学会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智慧技术,同时具备“本土实践+国际视野”的发展能力,既要熟悉国内政策法规和实践模式,也要了解国际国家公园发展趋势,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预留适应性,传承与创新并行
考虑到当前行业变化远超教材更新周期,该专业在设计时特意预留了“未来适应性”。吴江洲介绍,他们会每年依据国家政策、行业技术革新更新课程内容,如国家即将出台的《国家公园法》,学校将及时融入“国家公园政策与法规”课程。学校还将开设“国家公园发展前沿”“自然保护工程智能设计”等前沿选修课程,让学生接触行业最新动态,同时建立产学研协同更新机制,与合作机构定期开研讨会,共同研判行业未来方向,提前调整人才培养重点。
吴江洲说,教师团队将始终传承“生态为本”的初心,坚守“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培养一批又一批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汪衡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