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丁永康 林萱 永州报道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遗韵青弘”团队的队员们又一次扛着摄像机走村串户。10年来,他们深入永州11个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3076份有效调研问卷、56位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渐渐勾勒出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道州调子戏这一省级非遗,60岁以上传承人占比超70%,无80后传承人,仅18.27% 的当地群众 “知道” 这门艺术。
资料图
“实践活动不是走马观花,是要真正沉下去找病根。”团队负责人吴连东说。2020年夏天,他们顶着烈日走进道州文化馆,听78岁的传承人何聪清讲“矮步扇步” 的精髓,也听他叹息 “年轻人不爱学,戏服都快发霉了”。此后几年,从祁阳市到江华瑶族自治县,队员们用脚丈量土地,在三下乡实践中总结出非遗传承的四大困局:传播效能欠佳、产业融合缺失、传承代际断层、文化认同薄弱。
调研中,一位老奶奶握着队员的手说:“这戏唱的是咱道州的根,可孙辈们只爱刷手机。”这句话成了团队的“冲锋号”。他们带着调研数据回到校园,将三下乡的所见所闻转化为行动方案 —— 要用青春力量,让老戏“年轻”起来。如今,团队探索的 “视频三功”传播法已让《道州调子戏》短视频在抖音收获14.2万播放量,网友纷纷留言:“原来家乡藏着这么美的绝活!”
资料图
这场跨越10年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青春与非遗的“双向奔赴”。正如团队的一名队员所说:“我们踏过的每寸土地,都在告诉我们:非遗的传承,需要年轻人弯腰倾听,更需要挺直腰杆创新。”
来源:红网
作者:丁永康 林萱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