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春作笔绘乡土 湖南高校学子在“三下乡”中书写青春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任晔 周子怡 编辑:高芹 2025-08-06 15:13:0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长沙报道

湖南的暑假,骄阳似火,三湘大地迎来炽热的“赶考季”——数十万湖南高校学子暂别书香校园组建数千支实践团队奔赴田间地头,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开展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三下乡”)。

他们以调研报告为笔、以支教课堂为纸,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用沾满泥土的脚印丈量着乡土中国的现实图景。

在这场跨越校门与田埂的双向奔赴中,他们既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更让新时代青年在摸爬滚打中完成对“时代答卷”的深刻作答——当00后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实习的经验,更是读懂中国、服务人民的赤子情怀。

数十万名学子开讲“大地课堂”

从7月开始,数十万湖南高校学子扎根乡土,火热开讲“大地课堂”,以大地为纸、青春作笔,在田间地头做起产学研转化的“答题卷”,让知识赋能的智慧种子在泥土中破茧成蝶,书写着属于Z世代的“新山乡巨变”。

科技助农是三下乡活动的鲜明主题之一。

图片1.png

博士团成员在柰李种植区进行田间调研。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红色+”果蔬产业实践博士团扎根郴州汝城,针对当地柰李的“黑心”问题,进行田间调研与成因剖析,开出组合“药方”,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助力当地果蔬产业提质增效。

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厚朴”实践团成员,利用专业知识,纷纷化身“湘”村主播,通过电商平台直播推介吉首的优质农产品,让山野果香飘向全国。

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暑期实践团成员化身“青春助农主播”,为邵阳市邵东市廉桥镇中医药产业注入新活力。实践团成员专业讲解“湘九味”道地药材的形态、药效及养生用法,将中药知识生动呈现。直播不仅带货,更通过田间地头、药材市场的实景分享,展现产业全貌,传递乡村振兴故事。

文化传承也在各个团队的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子运用专业化学知识化解邵阳羽毛画的长久保存难题,为地方非遗传承插上“隐形的翅膀”。

1753955290444-vyx0tahaflj.png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实践团成员帮助孩子制作纸浆画。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子开设非遗课堂,让乡村孩子在制作纸浆画与手工剪纸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支教一直以来都是“三下乡”活动的重点活动之一,无数高校学子以知识为舟、以情怀为楫,在乡村教育这片蓝海中扬起"青春风帆"。

湘南学院实践队走进郴州市智一托福暑托班,开展儿童心理健康专项调研,俯身倾听孩子们的“怕”与“盼”,记录最真实的童年心声。

中南大学志愿服务团为怡智家园精神康复所的特殊学员们定制个性化课程,搭建起温暖的交流桥梁,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心灵成长。

湘潭理工学院学子精心打造了防溺水、防性侵、防毒品、防诈骗的“四防讲座”,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00后日记里的“知行合一”

“边走边学,我们更懂了扎根基层的意义。”“当褪去最初的兴奋与新鲜感,沉淀下的,是对教育、责任与红色传承更深切的体悟。”三下乡团队成员们的话语真切反映了00后学子在实践中的深刻蜕变,他们的成长轨迹正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知行合一”。

学子们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成为服务社会的坚实力量。

4a7cd83b-a749-4442-a4c9-7a3dcbbd26bc.png

“柑韵”品牌包装及“柑玖玖”IP形象部分设计样稿。

湖南信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的学生为平江柑橘设计的“柑韵”品牌包装及“柑玖玖”IP形象,将品牌策划、包装视觉设计等专业技能转化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鑫亿苗木基地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工作开展过程中,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子用镜头丈量土地,用专业讲述乡情。

长沙医学院实践团支医小组设立临时医疗服务点,为村民们提供健康诊疗服务,在实操中锻炼专业能力。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平均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一群来自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的硕博研究生,将科研实验搬到了冰雪冻土之间,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交通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以前在课本里学‘乡村振兴’,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产业活力藏在村民的笑容里。”三下乡活动让学子们真正“沉”入乡土中国的深处,识社情、听民声。

在实践中,学子们的乡土情怀悄然生长。湘潭大学学子在其开启的“插秧吧”公益直播中首次体验稻田插秧劳作,从泥土与汗水里深刻感受人与土地间的连接。

新邵县王家坪村的夏日,总有一群年轻身影在村道、菜园与农户家中来回穿梭,在田垄间与烟火里,邵阳学院学子逐渐读懂乡村的含义,“脚下沾着泥土,眼里才能看见真实的乡村。”

“三下乡”不仅是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更是初心下乡、使命下乡。三湘四水间,学子们的青春担当在磨砺中愈发闪耀。

在常德市汉寿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小组开设环保知识课堂,开展问卷调研、净滩巡湖和公共宣传活动,时刻践行“守护生命绿洲,共筑生态未来”的活动初心。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服务团连续三年对怀化市柳林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切实响应了青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

把“暑期作业”写成“终身课题”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三下乡”也逐渐迎来了尾声,但三湘大地却正见证一场知识赋能的“持久战”——湖南高校学子以“作业”为起点,用“课题”作标尺,在乡野阡陌间搭建起产学研转化的“立交桥”,让青春足迹从“季节性打卡”蜕变为“常态化扎根”。

在邵阳洞口县岩山村,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团队架起的不仅是“产销桥”,更是城乡资源对接的“数字纽带”:通过校园展销会与电商平台联动,让高山黄桃、生态蜂蜜搭乘冷链物流走出深山,在长沙高校食堂形成“周周有特卖”的长效机制。这种“高校+乡村+市场”的三维联动,正将短期助农转化为持续造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学院为将乡村振兴工作推向长效化,在永州市双牌县盘家村成立“大学生党员公益服务实践基地”,为青年搭建了“从课堂到田野”的实践平台,形成“服务-研发-人才”三位一体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在岳阳县月田镇中心小学,湖南工程学院电气学院通过“水果发电实验”“智能机器人演示”“科学家精神宣讲”等特色活动,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直观有趣的互动体验,激发乡村儿童对科技的兴趣。同时还建立了“思政教育基地”,未来将通过定期支教、远程课程、师资培训等方式,持续为乡村教育引入思政与科技资源。

线上虚拟展馆设计界面。

最引人注目的是湘乡东山书院的“数字革命”: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领航的“艺湘清韵”团队,以“红色基因的数字化传承传播”为核心目标共建“线上虚拟展馆”,打造“AIGC+文化遗产”可持续赋能模式,为全国同类红色场馆的数字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湘乡样本”。

从“作业”到“课题”,从“实践”到“事业”,湖南学子用专业知识重新定义“知识报国”的深刻内涵——真正的终身课题,是让青春根系深深扎进祖国大地,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绽放永恒的芳华。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任晔 周子怡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2/98/151833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