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杨微 喻子超 江雯轩 宁乡报道
为深入了解湖湘文化历史底蕴与精神渊源,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路径,近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湘”传实践调研团赴宁乡市巷子口镇,开启了一场穿梭于历史与现实间的文化探寻之旅。实践团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从文旅融合维度探寻乡村发展新动能。
团队在南轩书院获赠祈福带。 王博权 摄
在宁乡市巷子口镇巷子口社区党总支书记易建、宁乡市仁心齐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宁乡市政协委员周胜以及湖南省书院研究会理事,张浚张栻研究会监事长吴明元老师的引领下,实践团一行走进南轩书院。踏入书院,吴明元老师的讲解为同学们打开湖湘文化历史长卷的钥匙。这座有着“小岳麓书院”美誉的殿堂,承载着湖湘文化千年基因。展厅里,“心”“理”“中庸”等关键词,勾勒出湖湘哲学骨架——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既不空谈心性,也不僵化守理。“适应时代、改造世界”的精神,早已化作湖南人骨子里的刚劲。
南轩书院全景。 王博权 摄
吴明元老师在进行讲解。 王博权 摄
听完南轩书院的故事,实践团仍沉浸在“传道而济斯民”的余韵里,脚步却不自觉追着历史的足迹向前。听闻兰花屋场藏着张栻后代耕读传家的密码,大家像捧着古籍找注脚的求知者,迫不及待想看看:书院里“经世致用”的精神,如何在乡村烟火里落地生根?当踏上屋场的青石板,“耕读传家”的门匾映入眼帘,众人这才懂得,这是一场文化的接力——书院是思想的起点,屋场是实践的续章。这里曾是张栻后代、红色药理学家张毅生活耕读之所,现如今是依托古建筑群打造的文旅融合示范区,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南轩文化印记。书院中“明理躬行”的训诫余音在耳,屋场里兰草幽香阵阵,“耕读传家”的鲜活实践已跃入眼帘。从理学讲堂的思想启迪,到乡村屋场的烟火传承,八百年文化地标在此相遇,勾勒出“知行合一”的生动画面,让实践团直观感受到湖湘文化在乡土的延续,仿佛能触摸到岁月流转中文化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传承的温度。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也发现了文旅融合推进中的隐忧。兰花屋场虽有深厚底蕴,却面临“保护乏力、活化不足”难题。部分历史遗迹虽列“省级保护名录”,却缺乏实际维护,专业守护力量稀缺;文化呈现形式单一,游客流量稀少,优质资源未能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追溯湖湘文脉,南轩书院与兰花屋场本是同根同源,“经世致用”精神一脉相承,但当地并未将屋场纳入湖湘文化主题线路,千年文化对话的天然优势被忽视,乡村振兴错失“文化串珠成链”契机,湖湘文化赋能乡村的潜力因联动空白难以全部释放。
此次调研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湖湘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既需要政府的系统规划和资源整合,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和创新实践。书院与屋场“知行合一”的文旅融合探索,正是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团队负责人表示,将以调研为纽带,努力做好湖湘文脉的“解码者”与创新发展的“转译者”。
来源:红网
作者:杨微 喻子超 江雯轩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