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合拍的00后·三下乡丨解码“巷子花开”,共绘青春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龚雅优 杨微 喻子超 编辑:高芹 2025-07-31 18:03:3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龚雅优 杨微 喻子超 宁乡报道

7月13日至7月25日,为深入了解“巷子花开”乡村振兴模式,凝练出一套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创新路径与理论成果,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湘”传实践调研团的学子们怀揣着探索乡村振兴密码的热忱奔赴宁乡市巷子口镇,以“破译巷子花开振兴密码”为主线,实地走访为笔、深入调研为墨,聚焦“巷子花开”模式,用34期假期课堂、5场田野考察、3次深度访谈,解码“巷子花开”乡村振兴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湘大”方案——党建引领、服务聚力、文化凝魂、生态筑基。

七彩课堂润童心,青春护航助成长

上午十点,巷子口社区教室里,朗朗书声如潮水涌动。团队成员将湖湘文化的精髓凝练成一幅幅生动绘本,让饱含“经世致用”精神的种子,悄然落进孩子们的心田。团队秉持“学娱并举”的教育理念,创新性融合三种课程,构建独特的育人模式,在教育帮扶、心理关怀、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积极开展工作。通过趣味盎然的课堂、细致入微的心理辅导、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等形式,累计举办活动35场次,服务留守儿童472人次,志愿总时长716小时。为乡村留守儿童的茁壮成长提供了知识的滋养和心灵的陪伴,以青春热情点亮了孩子们的“七彩假期”。

屏幕截图 2025-07-31 145805.png

“彩虹泡泡龙”课堂上孩子们与老师合影。 

红色足迹印初心,文旅融合谱新篇

暑期实践团沿着红军挑粮小道拾级而上,用脚步丈量“党建+文旅”融合的最新脉动。从与岳麓书院同为“道南正脉”的南轩书院到“红色药理学家”张毅故居——兰花屋场,队员们轻触青砖木梁,百年前的红色足音仿佛与今日乡村振兴的拔节声同频共振;走进巷子花开实践调研基地,竹影与窗棂交织,旧瓦片与新风铃共谱蝶变之曲;无人机腾空俯瞰巷子口社区,新楼林立,水泥地坪映照天光,红色标语随风猎猎作响,光影交错间刻下“巷子花开”的最新年轮。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一条巷子,就是一部乡村振兴的缩微史。”

屏幕截图 2025-07-31 145938.png

团队参观调研南轩书院。

多方聚力探路径,共绘振兴新蓝图

“乡村振兴并非简单地撒钱,而是播撒希望的种子。”向日葵爱心助学会执行会长翻开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一页页工整的字迹,详尽记录着每位受助儿童的姓名、每一笔善款的来源与去向、每一次走访的日期与感受——宛如将阳光细细切碎,温柔撒入泥土。中南大学“三下乡”支教团团长与实践调研团队负责人促膝长谈,共同为乡村支教描绘长远蓝图,探寻乡村振兴新机遇。“湖南巷子花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颖雯则以“三把钥匙、四种颜色”解锁振兴密码:党建引领的方向感、文化赋能的价值感、产业联动的获得感;红色代表沙田的热土,蓝色象征航空的梦想,绿色寓意农耕的希望,古色承载传统的根脉。从巷子口出发,种子已然破土而出,正朝着更广阔的未来茁壮成长。

12天里团队用镜头捕捉巷子口镇的晨曦,用文字丈量古巷新生的脉动。实践调研团负责人指出:“我们此行的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核心——探寻‘巷子花开’的缘起,并破译它持久绽放在三湘大地的密码。如今,答案已在实践中逐渐明晰。接下来,我们将归纳整理,把‘巷子花开’凝练成乡村振兴可借鉴的宁乡样本,让新时代经验走出古巷!”

来源:红网

作者:龚雅优 杨微 喻子超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1/75/151708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