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合拍的00后·三下乡|西安美院走进陕西商洛 在乡村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来源:红网 作者: 罗丝丹 编辑:高芹 2025-07-24 14:17:0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罗丝丹 陕西报道

7月7日至15日,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推广普通话实践团队走进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中合村、汉中市镇巴县鹿子坝社区。据悉,此次活动以“西美传普,秦巴焕声”为主题,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为主要内容实践内容,实践团队以画为媒,在乡村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image.png

7月14日 团队赴镇巴鹿子坝社区授课。 刘佳琛 摄

“我们生活中都用到哪些能源呢?家里用的电,汽车用的油,取暖用的煤炭,这些都是能源。那你们知道吗,这些能源有的是有限的,用着用着就会没有啦,怎么办呢?”团队李可欣首先用一系列的提问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带着孩子们走进有趣的科学世界,探索核能给人类带来的无限能量。孙老师把核能比喻为“人造太阳”,向孩子们讲解“人造太阳”是为什么会发光发热,有什么样的容器能承受像太阳那么高的温度,它又是怎么为我们提供清洁能源的?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孩子们听得出神,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image.png

“人造太阳” 科普宣讲现场。朱馨宇 摄

姜老师从两弹一星”到“天宫”“嫦娥”“祝融”,从原子弹爆炸到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向孩子们讲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与内涵、新时代青年为何要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青年如何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等,希望将“两弹一星”的火种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代代向传,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image.png

“生态核能 核美家园” 影像辅助教学展示。 朱馨宇 摄

活动期间,实践团队还以画笔为媒,通过手工制作等捏出火箭模型,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讲解火箭发射原理,激发他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种下“爱科学、强国家”的种子。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的力量和‘两弹一星’精神的伟大。”谢明翰说道,“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亲手制作火箭模型,我不仅学到了核能和航天知识,更明白了老一辈科学家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宣讲团成员表示:“参观博物馆和烈士陵园让我深受触动,那些革命先烈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会把这次学到的红色精神和科学知识带回学校,分享给更多同学,让更多人感受到爱国与科学的力量。”

作为本次活动的宣讲员,在设计课程时,始终秉持着“让科学更生动,让精神更入心”的理念。他们深知,乡村的孩子们可能缺乏接触前沿科学的机会,但对世界的好奇心却和城市孩子一样炽热。因此,她们选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和互动性强的实验,将复杂的核能、航天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故事和游戏。同时,她们也希望通过“两弹一星”精神的宣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国与奋斗的种子。老一辈科学家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要传承的宝贵品质。她们以“天宫”“嫦娥”等孩子们熟悉的航天成就为切入点,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与国家的强盛,从而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作为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特别注重将美育与科普相结合。通过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讲解科学原理,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又让孩子们在创造中学习,真正实现“寓教于美”。他们相信,艺术的感染力能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更深。

image.png

7月12日 团队赴镇巴县博物馆考察。 刘佳琛 摄

此外,团队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与红色基因传承结合起来,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同学们走进镇安县博物馆、镇巴县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以及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通过参观学习、文化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镇安县、镇巴县的历史沿革与红色文化,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仿佛穿越时空,直观感受到镇巴地区从古代巴人聚居到近代革命斗争的历史脉络。

来源:红网

作者: 罗丝丹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1/68/151520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