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合拍的00后·三下乡丨扎根本土文化,首都师大乡村支教团入湘播撒美的种子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唐杰 编辑:杨雁霞 2025-07-24 12:24:34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1_副本2.png

乡村儿童绘画展在溪上美术馆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7月24日讯(记者 蔡娟 通讯员 唐杰)近日,首都师范大学乡村美育支教团深入湖南澧县甘溪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美育工作坊等活动,扎根本土文化,播撒美的种子。

“我们的画展开幕啦!”“感觉像做梦一样!”常德澧县甘溪村溪上美术馆里,人头攒动,气氛活跃。37个乡村孩子共绘的美术作品,作为《“守望我的乡”共绘长卷》《傩·守甘溪——傩面具版画长卷》《“遇‘稻’一粒米”绘本长卷》《“新潇湘八景”黏土浮雕》四个主题两天课程的产出,此刻正接受家长、老师和社会人士目光的检阅。这是“守望乡土——蒲公英在行动”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硕博团队走进甘溪村支教活动中的一部分。

走进溪上美术馆展厅,三面墙上依次挂着“守望我的乡”“遇‘稻’一粒米”“傩·守甘溪——傩面具版画”三个长卷,两纵一横;在展厅中央一排造型古朴的方桌上,“新潇湘八景”黏土浮雕作品次第排开。这些作品记录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创意表达,更浸润了他们对本土的农耕文化、傩戏文化、民间美术等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深理解与巧创造。

图片2_副本2.png

溪上美术馆馆长为孩子们导览藏品。

为了充分激活孩子们的本土文化记忆,践行“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理念,支教团队一方面邀请“溪上美术馆”雷亮馆长现场讲解农具、傩戏面具、木雕藏品的造型、样式及其承载的农耕文化和民间艺术精神;另一方面研发“湖湘印象”导赏手册,学生可将所见所想,通过绘画、文字记录其中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图片3_副本.png

孩子和家长们观赏“傩·守甘溪——傩面具版画”长卷。

此外,支教团队通过简易方式,如将吹塑纸版画和绘画结合,基于对傩面具造型及其背后蕴藏的勇敢、智慧等精神的感受,引导运用夸张手法拓印“家乡守护神”,表达对家乡的人、事与传统文化的情感;并制作文化手提袋,成为展示傩面具文化的“流动广告”。

图片4.png

当地小学教师和各村文化专干参加“美育工作坊”。

此次活动的另一部分,是针对小学教师和各村文化专干开展的“美育工作坊”。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他们对本土文化认知,激发发现、创造、传播家乡文化之美的情感,形成一定的创意能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尹少淳,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督学、高级教师李露花,首都师大青年教师、博士后朱健分别作了《美育:观念与行为》《对美术教学的认识》《“蒲公英行动”少儿乡村美育的发展历程》主题讲座。肖红博士主持“影像里的乡”项目,35名成人分成6组,确定组名、确定主题、寻找素材、剪辑合成,各组都铆足了劲。在“影像里的乡”Vlog首映式创作分享会上,各组汇报精彩纷呈,成果丰硕。

此次活动为期9天。作为“蒲公英行动”全国高校志愿者联盟十四个团队中的一支,首都师大乡村美育支教团来到甘溪村为边远山区的孩子和乡亲们带来了“扎根本土文化,播撒美的种子”的深度美育体验。此举既是高校参与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增强乡村审美韵味的一次有益实践,也是盘活本土文化、美育创新传承的一种有效范式。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唐杰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1/68/151516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