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3日讯(通讯员 周昱池)7月16日至20日,中南大学“材华永动”学科实践调研团来到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开展了一场以校地合作赋能企业创新发展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赋能当地电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探寻新路径。
今年7月,江华县出台全国首部电机产业单行条例——《江华瑶族自治县电机产业发展条例》,将电机产业明确定位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结合“一主一特”战略,江华县通过立法保障与政策配套,构建起覆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全方位支持体系,为电机产业的蓬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凭借在高性能合金开发及材料基因工程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为江华电机产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让产业发展有了坚实的科技后盾。
带着对产业发展的关切与探索,调研团走访了湖南龙德晟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电机企业,重点考察原材料替代与工艺优化实践。在原材料替代方面,江华国梦科技有限公司受国际铜价波动影响,积极寻求突破,正在研发成本更低、导电性能接近黄铜的替代材料,目前已进入小试阶段,有望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部分企业应用高磁导率取向硅钢片替代传统硅钢片,使电机铁损降低20%—30%,效率提升2—3个百分点,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增效成果。工艺优化方面,全自动化生产线成为企业转型关键。它不仅提升了产品合格率与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精细化生产进一步节约了原料成本,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江华县委常委曹斌指出,江华电机产业以“提升一点成本,大大提升产品性能”为宗旨,目标是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小家电之乡”。基于这一发展目标,调研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在材料创新上,依托中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等新材料,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材料支撑;智能升级方面,推广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构建电机全生命周期数字主线,实现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人才培育上,联合“智能制造”卓越工程师计划,每年为江华输送200名以上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中南大学师生以‘三下乡’为纽带,将前沿材料科学与县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真正实现了‘论文写在车间里,成果落在产线上’。”曹斌对此次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未来,中南大学与江华县计划共建“乡村振兴电机产业研究院”,每年选派50名以上硕博研究生常驻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进一步加强校地之间的科研合作。同时,依托“电机工匠”劳务品牌,中南大学将为江华技术工人开设专题培训班,提升当地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本土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周昱池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