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永康
红绸被风掀起的刹那,我正攥着发言稿立在2025年湖南农业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的台侧,纸页边缘早已被我的掌心的汗洇得发皱。
主持人念到我的名字,登台瞬间望见台下200多张面孔,忽然想起老党员说的 “革命年代的宣言,都是对着黄土和人心说的”,原来文字从不是孤立的符号,早在被写下之前,就该先落在土地上,望着身后“‘乡’约溆浦,遇‘践’青春”的横幅,我想,原来有些相遇,早就在心里扎了根。
2024年的暑假,也是这样闷热。我的第一篇通讯稿《湖南农业大学举行“乡约溆浦・遇践青春”暑期社会实践暨“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项目启动仪式》在各大平台刊发时,那时的欣喜多来自 “第一篇” 的成就感,却没想过:这些文字能为乡亲们带来什么?只攥紧了纸页的一角的我,却忘了去牵那一头的土地与人心。
初执笔:在数据与光影间追赶
作为团队记录员,我的任务显得格外“简单”:在新闻稿里精准罗列墙绘完成的平方米数,在调研报告里统计走访过的老党员人数,在活动总结里量化研学路线的设计节点。
来到统溪河的第一日,如此“简单”的任务就让我犯了难题。正午的阳光把墙绘组的影子钉在墙上,颜料桶被晒得发烫,有人的袖口浸着汗渍,在砖面晕出深色的圈。我握着笔的手悬在“完成率65%”的数字上方,忽然想在括号里加一句:“此刻的红色里,混着三个人的汗水”。
团队成员在绘制墙绘。 陈曦 摄
我不知道这想法算不算 “客观”,或许多余,或许偏离了标准。但当团队成员顶着星光收工,裤脚沾着墙灰笑说 “明天争取画完” 时,文字或许已挣开数据的框架 —— ,那些数字和进度条之外的光影,才是最该被刻进记忆的模样。
村委干部与团队成员在墙绘前合照。 冯光印 摄
“慢点画,不急,别累着”,村委干部总在画前转着,一遍遍送来凉茶与解暑物。干群同心的暖,让笔下的“文字”多了烟火气与人情味。
破框时:让文字长出呼吸感
曾以为文字总要铺陈宏大叙事,而 “七彩假期”让我明白,最动人的力量藏在细微的互动里,成了“文字”最好的修行。
孩子们兴奋地举起“生命之花”。 唐浩然 摄
心理团辅游戏里,孩子们喊着“我开花啦”伸展手臂。角落里有个小女孩,拽住我们的衣角:“哥哥,你能把我的花写下来吗?我想让在外打工的妈妈看看。”我蹲下来,在她的“生命之花”旁写下:“这朵花的根,扎在统溪河的土里,花瓣朝着妈妈打工的方向开。”
当推普课堂上,瑶寨孩童用普通话念出“统溪河,欢迎您”,忽然明白那些被修正的发音里,藏着比“推广成效”更重的东西——是乡土踮脚望向世界的雀跃,更是文字褪去铅华后,真正“呼吸”的模样。
心物间:笔尖落处皆滚烫
落在纸页上的多余笔画,早已悄悄在字里行间扎根。离村前夜,我翻出去年下乡的笔记本。去年的黄桃数据旁,不知何时补了行小字:“竹篮装的不是桃,是李伯没说出口的谢谢”;今年的墙绘尺寸表下,画着个会笑的太阳,旁边注着“朱砂红要调三遍,像革命精神得三代传”。
两载三下乡教我的,从不是单向的奔赴:我们带着知识与热忱而来,为斑驳的墙面添上时代的色彩,为懵懂的孩童播下向外的种子,为沉默的乡土故事装上发声的话筒;而这片土地回馈我们的,是让文字扎根的力量,是让青春找到重量的答案……那种泥土里的红、笑脸上的暖、时光里的韧,早已经通过文字穿过我掌心的温度,在纸页间绽放出无限的生命。
团队学生党员在统溪河镇学校国旗下致敬先烈。 周欣龙 摄
芦笙声里,村民唱起改编的山歌,歌词混着《红韵统溪故事集》里的句子。我摸出笔,却没打开笔记本 —— 那些要写“传承红色文化”的地方,早被篝火的温度烫成了心照不宣。真正的记录是懂得牵挂在孩童心中的流转,是那些乡土烟火在笔尖的沉淀,是刻进生命里的滚烫。
团队合照(封面图) 唐浩然 摄
来源:红网
作者:丁永康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