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1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刘子鹏 谭文杰 刘晨旭 陈程)近日,湖南农业大学“红色+”汝城果蔬产业实践博士团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深入山乡沃野间开展调研实践。
博士团成员来到农户家中走访。
问需于民:家长里短中话民生农情
“朱大叔,今年种的柰李收成怎么样?”清晨,博士团就开始在秀水村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从“地里收多少”到“手里剩多少”,从“种啥最划算”到“愁啥没门路”,一字一句都承载着村民们最朴素的期待。
在走访中,博士团发现:村里多数家庭的日子,和田间的果子、地里的生姜紧紧绑在一起,而怎么把农货卖出去是个难题。不少农户提到:“看着好果子烂在地里,夜里都睡不着。”“大家最盼的,还是能有实在的技术帮衬,能有稳妥的销路兜底。”队员们在走访笔记里写道。
博士团深入田间调研。
产业会诊:瓜果田垄间寻发展新径
炎炎烈日下,博士团钻进瓜果田垄间,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把脉问诊”。从种苗质量到种植技术,从蔬果加工到销路拓展,队员们逐个环节排查产业堵点,寻找解决良方。
通过实地调研,博士团了解到:在种植环节,同一片地种出的果实质量参差不齐,看似壮实的种苗栽下去,收成却不一定如意;加工环节同样存在明显短板,摘下的鲜果、生姜大多直接出售,只有少数加工成罐头、酱料等,收益大打折扣;销售渠道则像道“无形的墙”,多数农户依赖“熟客上门”“小贩收购”的传统模式,遇上丰年,扎堆上市的蔬果还可能因“供过于求”遭遇价格“跳水”。
对此,博士团提出了一系列破局思路:引进适配本地土壤气候的改良种苗;优先发展腌制、切片等简单加工项目;联合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青年智慧与乡土实践碰撞融合,共同绘就“产业升级路线图”。
情系红土:以实干耕耘结助农硕果
“调研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把论文写在红土地上。”这是博士团此行的初心。调研期间,队员们白天走村入户,晚上整理“民情台账”,针对村民需求与产业短板,精准施策,让解决方案既“接地气”又有实效。
如今,博士团的许多想法正逐渐落地:自今年秋季起,农业领域专家将定期驻村,手把手指导农户精进种植技术;为村里的青年组织电商培训,让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渠道走出汝城、走向全国市场……“当年红军留下半条被子,今天我们要留下带不走的技术与思路。”博士团成员的话语坚定有力,字里行间满是扎根乡土的赤子之心与实干担当。
离别时刻,博士团成员和村民们约定:“等秋天果子熟了,我们再来!”红土地上的青春足迹,正化作助农增收的实绩,让乡村振兴的希望在田间地头悄然生长。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周子怡 刘子鹏 谭文杰 刘晨旭 陈程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