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博学科普站 | “湖湘化石”专访(上)

来源:红网 作者:傅强 编辑:丁洵 2023-12-19 10:54:3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仰望星空,与日月星辰对话;遨游天际,和山川湖海晤谈;俯身大地,同草木虫鱼私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 传播自然资源文化”,7月26日起,红网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通过“专家访谈+微宣讲”方式,让自然资源科普知识“活”起来。

本期迎来的是“湖湘化石”专访(上)。让我们跟随傅强教授的讲解,一同探寻在远古生命秘密的探险之旅中,湖南有着怎样的突出贡献和精彩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傅强 长沙报道

主持人:相约专家访谈,感受科普力量!大家好,欢迎来到博学科普站的专家访谈时间。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傅强。

傅教授,您好!一直以来,湖南就以人杰地灵、物阜民丰而著称,湖南出圈的理由也很多,但似乎没有人会把她和化石联系起来。那么在这场追寻远古生命秘密的探险之旅中,湖南又有着怎样的突出贡献和精彩故事呢?为什么会说在化石研究过程中,湖南创造过很多第一?

傅老师: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但是也非常简单。很多年前,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就发现了很多化石,但在早期,大家也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就产生了一些奇怪的想象,在中国文献中,最早的化石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湖南。

东晋时期,在现在郴州桂阳地区有个人叫罗含,他在《湘中记》中就记载过临澧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永州,记载一个叫石燕的东西,他在书中就说这个石燕是会飞的,并且在下雨、刮风的时候都会飞。其实这个东西我现在看来,它并不是会飞的燕子,而是一种腕足动物的化石,叫做石燕类。自从罗含记载以后,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640 (1).jpg

视频截图。

之后,很多书中也有记载,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水经注》。《水经注》中的记载和跟罗含记述相同,他是把前人的记载拿过来然后进行了一些补充。在那之后,整个中国古代文献和中医典籍中,都有关于这个石燕的化石的记述,这个就是化石的最早的一个记述。这些记载,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对这个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探索,也是人类对自然历史对生命历史的贡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湖南人在这一方面其实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主持人:一提到湖南,人们脑海里就会闪现这样一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那么在探寻生命的奥秘,探索生命演化的历程中,湖南是不是也有这样彪炳史册的优秀人物?

傅老师:前面我们说过,湖南人对于化石的认识非常早,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化石本身的认识,还要追溯到清朝的后期。湖南有个杰出的代表,是郭嵩焘,他在清朝末期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郭嵩焘是最早一批接触西方现代科学的知识分子。1876年年底,他被作为中国第一个出使欧洲的公职人员来到了英国。来到英国之后,除了做本职工作,他还大量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参观当地学校。当时很多恐龙的模型和化石,引起了郭嵩焘的兴趣,他嘱咐随从人员,买一些相关的标本,他想带回来,就是想启迪我们国家的民智。可以说郭嵩焘在这个方面,他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主持人:在郭嵩焘之后,湖南还有没有人在研究化石这条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行?

傅老师:当然有的,并且是越来越多。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他是在中国整个的地质古生物发展历史上,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个德国人,名叫李希霍芬,他在湖南发现了很多古生物的化石。

李希霍芬在考察过程中,在岩石里面采到了很多植物化石,他把这些化石标本交给古生物学家去研究。其中,植物标本交给了名叫欣克的教授,现在我们叫它叫大羽羊齿。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它已经成为亚洲东部二叠纪、晚石炭纪的代表性的植物群的化石,叫大羽羊齿植物群,这些煤炭主要是这一类植物形成的。大家一直不知道这类植物到底是怎么繁殖的,直到后来,我们另外一个湖南籍的古植物学家出现以后,才回答了这个问题。

640 (4).jpg

视频截图。

湖南人在不断认识和探索古生物化石。中国人真正走向地质古生物的研究,要提到一个人,他跟湖南的渊源非常深厚,他叫丁文江。丁文江是江苏人,他的启蒙老师就是湖南人。他对丁文江非常赏识,在丁文江15岁的时候,他想让丁文江去日本留学,正好当时湖南有一个官派的赴日留学的一个团,丁文江就跟着这个留学团就去了日本。在日本待了两年以后,他辗转去了英国,在英国他获得了地质学学位和动物学学位的双学位。

丁文江回国的第一站,到达了云南。从云南昆明开始,然后到了贵州和湖南,又从湖南回到了他的老家江苏泰州。丁文江很快跟另外两个人,章鸿钊和翁文灏。他们组成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的一个先驱,创办了地质研究所,就是一个培训中国最早的自己的地质学人才的专门学校。

640 (6).jpg

资料图。

地质研究所也是一所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地质人才。1935年,丁文江来到湖南,沿着粤汉铁路考察两边的煤炭资源。可惜的是,他在湘潭谭家山煤矿下矿井的时候感冒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为了取暖,烧了煤,结果就煤气中毒去世,葬在了岳麓山上。

我们可以看到,从不认识到认识,然后不断地从自己书面的知识,到我们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一路走来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伟大一步;从我们对自然世界不感兴趣,到我们感兴趣,并主动去学习、去研究,走出这一步,因为他们这些先贤,从郭嵩焘、丁文江他们这些先贤走出这一步,后续学者进一步做出了更大的努力,有了更大的成就,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后面我们会讲一些在我们这些先贤的引导之下,其他学者的一些故事。

主持人:我们常说,“心怀天下,敢为人先”是湖南人固有的品格,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力量,这种品格也表现在为化石研究开启探索之路的先驱们身上,这种探索是前赴后继,是继往开来,让我们下期专家访谈继续分享先驱们那些充满挑战又无比精彩的感人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傅强

编辑:丁洵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756/52/1336381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