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仰望星空,与日月星辰对话;遨游天际,和山川湖海晤谈;俯身大地,同草木虫鱼私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 传播自然资源文化”,7月26日起,红网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彰显地博担当、贡献地博力量。
本期迎来的是“科普者说”系列科普之“从远古走来的大熊猫”,让我们一起穿越沧海桑田,探寻大熊猫的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王文哲 长沙报道
2022年8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湘西龙山八面山地区一处120米深的溶洞中采集到一批大熊猫化石,这是20年来首次在湖南境内发现大熊猫化石,也是湘西地区首次发现和采集大熊猫化石。大熊猫是第四纪晚期大型哺乳动物灭绝事件中的幸存者,被誉为动物界的“活化石”。这些珍贵的化石材料有什么样的研究价值,又能为人们提供哪些启示呢?借着这个机会,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湘西龙山八面山地区发掘大熊猫化石。
大熊猫与古DNA研究
古DNA,指从博物馆、考古材料、古生物化石、遗迹及沉积物中取得的古代生物DNA分子,通过研究古DNA,科研人员能够直接观察到古代个体的遗传成分和基因的混杂模式,并用于比较过去与现在生物群之间在谱系关系上的独特信息,从而揭示生物演化过程中的细节。因此,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大熊猫化石开展古DNA研究,是探究大熊猫演化历史的重要手段。
Barloa-2018-古大熊猫基因组。
近几年来,古DNA研究已经在广西和云南两地发掘的古大熊猫化石研究中大显身手,通过研究化石中残留的基因分子,研究人员发现广西和云南的古大熊猫种群都属于已经灭绝的不同于现代大熊猫的谱系,这两例古代大熊猫研究成果,证明了大熊猫演化历史中存在比较复杂的基因交流。
大熊猫演化。
八面山大熊猫的祖先,有没有在现代大熊猫种群中遗留下遗传成分,对于现代大熊猫的生存有没有留下积极的影响,都是让人感兴趣的问题,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的探索。
大熊猫与古环境研究
20世纪70年代,地质人员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在保靖、邵阳、临湘、临武等地的溶洞中曾发现古代大熊猫化石,但这些大熊猫都生活在1.1万年之前的更新世时期。而此次发现的大熊猫亚化石,年代距今约2900年,填补了湖南地区全新世大熊猫化石记录的空白。
更新世大熊猫分布在海拔一般不超过3000米的区域,但在全新世时期,大熊猫活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环境,极少出现在1000—3000米的地区。发现大熊猫的龙山八面山,位于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的喀斯特台地,平均海拔约1200米,并不是全新世大熊猫的主流生存环境。
更新世巴氏大熊猫分布图。图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动物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活动往往反映出环境的质量与变化,而野生大熊猫尤其对环境和食物具有高度选择性,因此,本次发现的化石由于其在地区分布和地层年代上的独特性,将对龙山地区的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发挥重要的作用。
八面山大熊猫化石的发现不仅是对湖南地区大熊猫化石的有力补充,更将进一步揭示近期大熊猫在生态适应和种群迁移中的变化,丰富学术界和公众对大熊猫的认识。而独特的发掘地点和化石年代,必会为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珍稀濒危动物的影响带来新的启示,也会为社会公众及相关单位对古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带来新的关注。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文哲
编辑:丁洵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