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班级公约的视角看教育惩戒新规

来源:红网 作者:吴友珍 编辑:苏好 2022-09-09 22:01:59
时刻新闻
—分享—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一再强调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能力强、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近年来,社会各界格外关注学生在校学习及发展状况,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等逐渐成为教育者们所提倡的教育方式。不可否认,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一味的赏析与鼓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作用,即导致一些学生没有规矩、不服管教、盲目自大、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等。由此学生逐渐变得唯我独尊,无法听取批评意见,更别说接受惩戒。这一系列现象,也促生了一系列教育问题,如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甚至还出现了面对学生不良行为不管不问的“佛系”教师。而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也是经不起摔打的“玻璃心”学生。

早有教育家说过,如果批评不自由,赞美也就没有意义。2020年,《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下称“规则”)推出,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规则》的出台,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评价权以及管理权,让教师能够更安心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在积极推进班级公约建设。然而,实践表明,因多方原因,教育惩戒目前在学校仍然无法有效实施。笔者经了解大量实践案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深刻思考了这一问题:作为教育这块麦田里的守望者,老师该如何认识班级公约呢?

公约不是约束而是熏陶

班级公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班级公约应立足“文化育人”理念,以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为目的,由学校牵手家庭、法律人士、社会团体,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由此可知,班级公约的土壤是温暖的、充满人文情怀的。它的一条条公约,集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能量,从日常生活的细处入手,从行为习惯的末枝入手,一点点地规范着、指引着、熏陶着学生。天长日久,这种约束会由“他律”到“自律”,由“被动”到“主动”,从“习惯”到“自然”,而它的终极约束方式就是自我约束。

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鸿铭小学正在进行的《基于教育惩戒新规下的班级公约建设与实施》的探索与实践,就是通过班级公约的建设,综合多方教育力量,帮助学生认识规则与秩序,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责任和担当意识,让学生健康成长。

公约不是规定而是约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各方信息高度共享,教育已不是学校的专利。生活即教育,在数字化时代更为突出,对现代的学生而言,身边的人(包括网络上的人)就是老师,身边的事物(媒体宣传的事物)就是教材。因此,学校公约的建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的教育作用。

结合教育惩戒新规,雨花区枫树山鸿铭小学特联手家长、老师、社会人士、学生完成班级公约的制定。这个制定方法,可以全面收集不同角色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不同角色的教育期待和教育方法,从而立体、多维地达成约定,多角度地为学生高质成长助力,为学校顺利实践铺路。相较于过去制定的学校规章制度,班级公约的优点在于撕掉了“一言堂”的冰冷外衣,摒弃了单边教育期待的片面性,让教育惩戒变得民主且“称心如意”。我校在建设班级公约期间,收到了家长、学生和社会群体的广泛好评。家长李先生称:“这是一份有价值的约定,尊重了家长的意愿的约定,也终将获得家长的支持。”学生张xx说:“当我们明白了惩戒的意义,我们也就理解了每一根戒尺里包含的深情和期待。”学校老师也纷纷表示,有了这份约定,也就保证了自己可以卸下包袱做真教师、真教育。

公约不是约束而是规范

有人担心,班级公约会不会扼杀学生天性。毕竟,小学生处于童年时代,正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时代。许多强势智能就是在天性释放中得以显现。但是,这很明显错会了班级公约的本质。

班级公约在本质上来说是集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规范学生行为,而不是约束学生行为。相反,因为有规范,学生能在完整的秩序和规则中成长,这对他们释放天性更有帮助。试想,一个乱糟糟的班级,一个毫无规矩的孩子,他们释放的是其实是野性,而非天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回顾民主时的大家族,他们的孩子自幼就在传统文化的规范中成长,相较于放任自流孩子,事实证明,他们的孩子成为国之栋梁的几率更大。

事实证明,我们实验班级在执行班级公约后,效果显著。所能参研教师均认为,有规范的孩子内心更自由,有规范的班级精神更自在。谢佩君发现班级公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王雅琪也在研究后得出“从学生角度讲,班级公约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公约不是戒尺而是敬畏

2021年3月,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让家校间长期困扰、纠葛的很多具体问题有了刚性准绳,但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之后,面对未成年人的心性未开、涉世不深,教育惩戒尺度仍难把控。因学校推行的“班级公约”广泛征求了学生、家长、全体任课教师、社会人士的意见,在尺度把握方面做得相当适宜。我们讲究惩戒的艺术性,做到奖惩结合。对违反“班级公约”的学生可点名批评,也可采用“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奖罚对冲,或是以“惩戒刮刮卡”抽盲盒的方式领取惩戒的创意性方式,让学生认识惩戒的意义,树立规则意识,生长契约精神,同时,又不会使学生自尊受损,产生恐惧或其他消极情绪。

我们开设了《戒尺的意义》专题教育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阅读名人惩戒故事等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师生均认识到戒尺高悬,是对生命的负责,更是对规则的敬畏。在专题教育课中,我们会让师生举行戒尺交接仪式,由学生代表呈给老师,由老师将戒尺挂在醒目之处,以此时时提醒师生: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同时,为规避“违法公约”“无德公约”与“奇葩公约”的出现,学校与天地人教育法律服务团队签订为期五年的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让优质律师团队为“班级公约”建设提供法律支持。

一个孩子不是天生就优秀。每个人都在不断走歪不断修正、不断犯错不断纠错中逐渐成长。如果没有规则敬畏,可能误入歧途,可能一错到底。正因为成长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正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旁人的纠正提醒,甚至必须鞭策,所以才需要多方教育力量支持戒尺,敬畏戒尺。

这是一个依法带娃、家校共育的新时代。学校携同各界教育力量,为了更好的教育,为了培养更好的人,我们有约在先,同心同行,开启全方位扎实推进“班级公约”建设的新征程。愿学校师生,在赞美与批评都自由、在呵护与惩戒皆为爱的教育新生态中茁壮成长。

(作者: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鸿铭小学  吴友珍)

来源:红网

作者:吴友珍

编辑:苏好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22/09/09/1181494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