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杂志记者 余娅 白洁 桃源报道
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建在沅江边上,校长孙智良在此生活了三十余年,当老师,做校长。这里是他的家,也是他奋斗的地方。
教室的窗开着,沅江的风就会吹进来。风一吹三十年,载着一代代文昌学子的梦,到了远方。孙智良的育人生涯只做一件事:托举起文昌孩子的梦想。
家园:既造景,又造境
采访时,正是校园毕业季,栀子花香氤氲。即将离校的学生已经收拾好了行囊。
孙智良每年都会和学生一起拍毕业照,然后在学生的纪念册上留下祝福和签名;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离开,带着他温暖且郑重的话语。
孙智良心思细腻,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会引发他的思考。他说,文昌中学沿用了桃源一中的老校园,建校时条件有限,基础设施实用却不精致。学生拍毕业照都很难找到合适的背景。孙智良替学生感到遗憾,他希望“学校留给他们可以怀念的美好”。
这些年,一处处景观在文昌的校园里被立了起来:书法家撰写的楹联,古色古香的文化亭,刻有精美石雕的感恩门……孙智良造的是“景”,也是“境”。因为这些景,校园里有了色彩明艳的花,有了浓淡相宜的绿,有了回廊和石凳。十几岁的孩子在这里赏景、闲聊、发呆,他们有了演绎少年故事、品读少年心事的地方。
但这些“景”来得并不容易。孙智良四处游说,向校友、企业家、爱心团体筹款。小到一处月季攀爬的花架,大到一座雕梁画栋的亭子,都是当地热心教育的人捐建而来的。孙智良把捐赠者的名字刻在显眼处。他说:“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教会学生审美,引导大家感恩,记住每一个名字,就是记住了爱。”
家规:书要读,心要野
孙智良当老师,出了名的严厉。学生私下里叫他“孙老猫”,看到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学生忌惮他,他当然知道。他说:“家里总要人扮演‘严父’的角色,给孩子立下规矩,划好红线。”
新生入校,都会收到一本《学生管理手册》,册子一百多页。里面的内容从仪容仪表、课堂常规,到校外活动、德育评价,事无巨细。开学第一周是入学教育,既进行军训,强健体魄;又学习手册,重塑观念。一本手册,就是一种严厉的态度。
孙智良深信,严厉可以带来自律,自律助人实现自由。
他强调规矩,就是为了向课堂要效率。常有焦虑的家长找他求教学习方法,他的药方很简单——别瞎折腾孩子了,让他好好听课,比什么都强!在另一端,他不准老师搞题海战术,要求老师反复磨课,给课堂提质。
有了规矩,便可以有自由。这规矩叫“张弛有度”。按孙智良的话来说,“书要读,心要野”,上课是上课,下课是下课。
下课了有什么事呢?年轻时,孙智良就是“孩子王”。教语文的他,带着学生读书看报,踏青采风,下地劳作。孩子们挽着裤腿,双脚踩在稻田里,那些关于春天和播种的诗歌,便成了人生的一部分。
当校长后,孙智良让文昌的校外活动成了体系。大家在春天里植树、插秧,去户外写生、摄影,在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师生之间,像家人一样,产生了温暖的连接。
采访时,学生跑来告诉我们,严厉的孙校长,也是他们最爱的“孙爹爹”。
家人:心有光,自明亮
十多岁的初中生,最担心的事莫过于考试。孙智良明白他们的感受,但他所想的,不仅是帮学生拿到高分,还要带他们找到心中的光。
一个学生说,在学校篮球比赛中,孙校长大喊着他的名字,为他加油,让他全身都有劲;一个学生说,孙校长在学校的艺术节上给她颁过奖,夸她歌唱得好,夸得她脸都红了;还有学生说,他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好事,孙校长特意在大会上点名表扬了他……
正如孙智良所做的,文昌中学对学生的评价,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多元的,全面的。“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中考、高考,而是孩子走入社会后,更长远的发展。”孙智良常常和老师说这句话。他带头去发现学生身上的微光,然后点亮它。
这场观念的变革,从学校开始,延伸至家庭。文昌中学开办了家长学校,请专家学者开班授课,更新家长的育儿理念。学校还给每位家长订制了一本《赏析日志》,要求家长在日志上记下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无论成绩好坏,无论优秀与否,孩子首先是家人。让他们感受到被爱,让他们心存善意,他们就会关心他人,关心世界,成长为“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少年。
正因为如此,文昌中学的学生呈现出自信、乐观、向上的特质。这里没有颓丧的孩子,他们记得孙校长的话:“考不考得上好学校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能荒废在学校的每一天……”
年少时,孙智良钟爱武侠小说。他喜欢那些“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传奇。他这半生,守在文昌这一方天地,并未去远方闯荡。但谁又能说,他耕耘在文昌的校园里,坚守着育人的初心,为家乡为国家培养人,不是于平凡生活中写就英雄梦想?!
来源:红网
作者:余娅 白洁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