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余杏 通讯员 李磊
天刚蒙蒙亮,53岁的何小良老师轻轻地拍着刘恒同学的被窝:“刘恒,该起床了。”这对师生就像一对父子,同起床,同上学,一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自1990年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何小良便扎根在湖南省临湘市药菇山麓下的文白学区工作。凭着对教育的热爱,一干就是32年,他就像大山区教苑的一支红烛,甘守清贫、无私奉献,将人生化作光和热,点亮着山里孩子的希望和梦想。
“在贫困山区育‘花朵’,是为家乡造福”
何小良出生在贫困偏僻的药菇山下,小时候就经常幻想着怎样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时间回溯到1990年,师范毕业时,他毅然向家乡教育部门递交申请,成为了文白小学的一名教师。
“当时的文白小学条件十分艰苦,仅有一栋教学楼和一间用杂物间改造的食堂,校园更是杂草丛生,分不清操场和道路……”回忆起刚分配到校的第一天,何小良历历在目。萌生了“干好教育工作,先从美化校园开始”的想法,便与学校其余4位老师抡起锄头、铁锹,顶着烈日开辟荒芜的操场。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小良用一双满是茧子、血泡的手和一块干净平整的操场迎接新生的到来。
文白小学当时六个年级仅有7位老师,繁重的工作量让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了空白。看到满操场跑的“野”孩子,何小良向学校提出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设想,并自愿带领学生开展篮球、绘画、科技小发明等活动,成为了开辟文白小学“素质教育”的“带头人”。
友爱小学是文白最贫困、最偏远、生活条件最差的山区小学。“举手可遮一片天,抬脚可过三块田。一年四季没菜买,萝卜白菜煮木柴。”是友爱山村的真实写照。该校的人事安排一直是领导头疼的问题。
1994年,何小良主动申请调进友爱小学,担负起三、四年级复式班教学,把正规教学管理、新的教学理念带进山里。从此,山里也有了升旗仪式、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有了环保“小卫士”,有了球类、舞蹈、绘画、科技小发明等兴趣小组活动。
看到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当地的村长赞不绝口地说:“这是我们友爱人民的福啊!”2003年,何小良又被调入文白中学任教至今。一直担任毕业班物理、美术教学、青少年科技辅导、实验员、学校水电维修等工作。
32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发生了多次变化,但是不变的是何小良热爱的教师身份。
有亲友埋怨:“你可真傻,为什么不调到城里去?”何小良总是微微一笑:“有很多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一定要有很多钱,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培育祖国的花朵,也算是为家乡造福,我希望这种傻傻的思想和做法能延续下去。”为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为了山里孩子的健康成长,何小良扎根山区,坚守清贫,默默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名利如浮云,只有学生能成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爱能滋润学生的心灵之花。“我小时候就是在张看容老师关爱下冲出来的一匹‘黑马’,我深有体会。”2013年,在学区教研经验交流会上,何小良如是说道,现在的他也成为了一位师爱传承人。
在从教的三十多年里,何小良一直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外,与学生交谈交心,及时了解并解决他们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张同学因长期寄居外婆家,家境比较困难,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得知这些情况后,何小良将那位同学当成自己的“女儿”,在生活上资助她,学习上鼓励她、辅导她,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后来,她在学习上更加充满热情、刻苦钻研,一跃考进临湘市第一中学珍珠班。
刘同学的父亲患有肺癌,每年靶向治疗费用高达12余万元,家庭所有的重担就落在他的母亲身上。为赚取更多医疗费和生活费,母亲只能带着父亲和他外出务工。
看到刘同学家庭的艰辛,何小良于心不忍,与家人协商后,2022年春季开学将刘同学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育扶贫路上,何小良是学生的“希望灯塔”,“袁同学500元、李同学500元、张同学200……”他的妻子笑着说:“他对我都没有这样大方。”
何小良总是自我嘲讽:“名利如浮云,只有学生能成人。”其实,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上有老人需要他抚养,下有儿子在读书,全家的收入全靠他一个人的微薄工资,30多年来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没买过一件像样衣裳,没为妻子买过一件化妆品。可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他出手特别大方。
“作为一名教师,同为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他懂得山里孩子的艰辛,对山里孩子倾注了满腔热血,立志改变山里孩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同事对何小良总是赞不绝口。
文白山区路远人稀,每逢大雪封山,何小良都要将一个个学生送到家中;乡村学校条件差,他就将自家火炉搬进冰冷的教室;疫情期间,他将新学期的教科书一本本送到学生手中,并为他们开通学习辅导视频。他对学生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30多年来,何小良以校为家,不管寒来暑往,春夏秋冬,他总是坚持早出晚归,每天第一个进班,晚上最后一个离开。
在友爱小学任教时,为了家访,何小良晚上经常把不到四岁的小孩一个人放在学校,等深夜家访回来,孩子早已扑在桌上熟睡了。
暑假期间,何小良经常和北京社会科学院的师生们在山里开展暑托义工活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提高孩子们的能力,让远在他乡务工的家长放心、安心。
何小良治学严谨,上课诙谐,把课堂融入生活,也把生活变成课堂,不失时机引导学生钻研科学知识。有学生问他为什么叹气,“我没有呀,你们想想我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力来呼气?”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最终弄懂了大气压强的许多问题。一个馒头能让学生沉迷于微观世界,一瓶饮料,就将学生引进力、光、声、电的知识海洋。“我最喜欢你上课了,我可以在家里维修电路了”,一个毕业后回母校看望他的学生说。
忘我地工作,辛勤的付出,让他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他所任教的毕业班物理中考全市排名前列;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市级学科知识竞赛中获奖,他也先后被评为临湘市“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骨干教师”“先进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临湘市人民政府嘉奖。
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之余,他特别注重自身提高。“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为了出色完成教学任务,何小良先后购买和阅读百余种专业书籍,学会了很多设计软件,应用于教研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由他主持的《案例教学法》课题在临湘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并多次在临湘市教育体育局组织的理化生实验教学比武、小发明创作中荣获一等奖;2018年,他创作的《每场大雪之后》雪雕作品在互联网上点击量突破10万,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三十余载寒来暑往,他放弃了多次荣调的机会,甘之如饴地守在这偏远的山区,只为守住孩子们心中的那抹暖阳,只有守候,才会静待花开。他时常告诫自己:“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为了这份铮铮誓言,他将春蚕吐丝丝不尽,不用扬鞭自奋蹄,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耕耘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让娇嫩的生命之花绽放希望!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余杏 李磊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