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声观察 | 一所乡村学校的四项“双减”探索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向晓玲 张婉莹 李宋君 田洁 李薇薇 编辑:韩阳 2021-12-17 10:02:47
时刻新闻
—分享—

学生在课后服务课程学习拉二胡

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挂牌认领农作物

学生在课后服务课程学习苗族数纱

学生在课后服务课程学习竹竿舞

学校校长主讲线上“家长课堂”.jpg

学校校长主讲线上“家长课堂”

湖南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向晓玲 张婉莹 李宋君 田洁 记者 李薇薇 报道

早晨8点,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思源实验学校,清脆悦耳的书声从电子屏奔向来往的师生,优秀作业展摆在最醒目的位置,劳动基地藤蔓遒劲、绿叶飘拂,“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便在心中不断生根发芽。

课堂里,老师们搭乘改革春风,以“名师引领”模式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课堂外,家长们满心欢喜的与孩子们一同郊游、聊天、互动。

“自从‘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孩子的作业我再也不要操那么多心了,关系融洽多了。孩子也懂得帮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了”。四年级学生梁思婷家长欣喜说道。

魅力“第二课堂” 让孩子寻找自信的我

“跟着老师学习苗族数纱两年了,我越发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了。”“今年我开始学习拉二胡了,都可以跟我爷爷一起在家门口拉了,可好玩了。”“第二课堂”里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参加社团的喜悦,自信溢于言表。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校长杨志祥深谙这个道理。自2015年春学期起,泸溪思源实验学校开始实施“走班式”教学新模式。在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七年级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寻找自信的我”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将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校内师资与社会师资相结合,目前已经形成了13项竞技健体、32 项艺术审美、3项思维拓展、4项科技创新、3项表达交流等67类100多个特色社团课后服务课程。

小学每周星期一、星期五下午3:50到5:50借助“三园两馆”,即艺术园、游戏园、健体园、求索馆、体育馆开展社团服务,星期二到星期四为分层作业辅导服务;初中年级第一节课为分层教学服务,第二节课为年级社团服务与自学善思服务。

为了弥补社团专业师资的不足,学校还借用社会师资协同办学,目前为止,共聘请了26位优秀的民间艺人、专业能手、非遗传承人等,每周一、周五来校教授部分专业社团课。

学校不仅通过“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寻找自信的我,还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自信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成功体验,全方位塑造自信的我。

“1+N”作业管理 课堂同步减量不减质

在泸溪思源实验学校,作业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公式,不是机械重复的抄写,也不是毫无头绪的应用题——作业可以是情景表演,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甚至数学作业也可以手工完成,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乐在其中。

学校一方面立足实际设计了“1+N”作业管理模式——其中“1”为国家课程,“N”为拓展课程,包含了阅读素养、逻辑素养、艺体素养、劳技素养等。根据“双减”政策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因此学校对一、二年级家庭作业均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布置。三到九年级作业总量做“减法”: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除此之外,泸溪思源实验学校直击学生“痛点”,针对学科类的作业,借助教研团队集体智慧,利用假期形成了不同层次学生课堂同步作业,并且通过每周的“三研”活动优化课堂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同频共享优质作业“大餐”,减量不减质,助力学生科学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改革作业审核和评价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双模式多维度进行评价。学生完成作业后,由教师逐一批改,并通过绒板、广播站、电子屏等进行展示,每月按年级评选出50份学生优秀作业,颁发月优秀作业证书,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校家社”联动 实践基地育时代新人

“新时代下的学校课程将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让学生真正走出去与社会融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该校校长杨志祥谈及课程构架激情满怀。

自办学以来,泸溪思源实验学校充分挖掘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创新学校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由校内空间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使学习无处不在、随时发生。

在校内,学校以“桃李园”“清心廊”“忆苦田”三大劳动实践基地为载体,建设跨学科的主题课程——“桃李园”的“桃李感知季”“桃李观赏季”“桃李品尝季”“桃李文化季”,“清心廊”春夏季的“花种子求生记”“花仙子历险记”,秋冬季的“大蒜子儿漫游记”“葡萄藤儿苦乐记”,“忆苦田”的“播种之歌”“耕耘之美”“收获之乐”“感恩之快”,从而探索建设跨学科的学习空间,打造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态圈,让学生在劳动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成就品质。

在校外,学校充分利用狮子山椪柑、葡萄基地、红土溪稻香鱼基地、涉江楼民族古村落等基地,开设季节性校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春季让校园文化进景区,夏季品葡萄、捉稻花鱼,秋季收稻谷、摘椪柑,冬季开展“苗家村落我来美”等活动,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地方化,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劳动快乐,在认知世界的基础上,获得价值体验达到崇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宽领域陪伴学生快乐成长。

破解共育“密码” 家校双解压同增爱

泸溪思源实验学校有70%左右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家,无法陪伴孩子成长。“双减”政策之下,如何破解学生校内、校外同步成长“密码”,减压不减爱?泸溪思源实验学凭借家校共育“先手棋”再次给出了答案。

为架起家校共育发展桥梁,学校组织开展了“家长课堂”,每学期期初与期末召开两次全体家长线上会(校长主讲),一次优秀家长线上经验分享会,旨在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明白不同时期孩子成长的规律,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同时,将月监督制与重大活动参与制相结合,学校组建了家长自愿监管队,6人一组,每月实地对学校一天的工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且学校所有的重大活动均由家长与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组织,为家校共育学生温暖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的作业都在学校做完了,周末还能上学校的课后服务,我解脱了,孩子也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七年级学生杨雪涵家长说。

泸溪思源实验学校以“第二课堂”、作业管理、实践基地、家校共育等途径,为学生源源不断注入自信感、获得感、幸福感,描绘了“双减”政策之下的别样风景。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向晓玲 张婉莹 李宋君 田洁 李薇薇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21/12/17/106272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