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学期,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头等大事是落实“双减”工作。自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双减”政策,人们怀着热切期盼的心理,希望政策能够切实落地,真正让教育回归本源,真正解决“剧场效应” “超前教育”“抢跑文化”,真正让教育焦虑得到根本上缓解,构建起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这说明,“双减”政策击中的是社会的沉疴积弊,是老百姓的痛点。当然,人们在期盼的同时,也有疑虑和观望。为此,湖南教育新闻网编辑部推出聚焦“双减”大型系列观察,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政策,解答人们有关疑问,助推“双减”落地。
聚焦“双减”系列观察之一
“双减”之问:社会疑虑如何回应
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 阳锡叶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在人们纷纷叫好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担心,补课会转入地下,“一对一”现象将出现,普通家庭孩子与富裕家庭孩子差距将越来越大,甚至还有自媒体鼓吹“教育减负是寒门的灾难”,教育将更加不公平。
对于“一对一”现象的担心,显然可以理解。但对于“教育减负是寒门的灾难”,则是谬论了。其实,细读“双减”政策,就会发现,这些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换句话说,国家在制定政策时,思考得远比很多人想象的深远。
“双减”也是一次指向教育公平的政策
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来谈谈“剧场效应”。在剧场里看戏,为了看得更清楚,前面突然有人站了起来,这直接遮住了后面人的视线,导致后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慢慢地后面站的人越来越多。
有的人感觉自己身高不够时,那就会站在椅子上,旁边的人又会效仿他。这样一来,本来大家都是“坐票”,最后变成了“站票”,看戏的成本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剧场效应”。
如今愈演愈烈的补课风,显然也是一种“剧场效应”。班上一人补课,可能会带动一个班补课;一个班补课,可能会带动一校学生补课;一校学生补课,可能会带动许多学校补课。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恶性竞争,是破坏教育公平、破坏教育生态的重要根源。现在有人质疑“双减”破坏教育公平,显然是本末倒置。
我们应看到,数十年来日渐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将教育负担转嫁到家庭、学生身上,却让资本赚得盆满钵满,早已广受全社会诟病。普通老百姓受“剧场效应”影响,不得不倾尽全力甚至砸锅卖铁加入到这场异化了的竞争中去,耗尽钱财心力,让无数家庭不堪重负,其实早已沦为了资本的陪跑者。这能叫教育公平吗?实际上,“砸锅卖铁”培养出的孩子,就算在考试上赢了,但在步入社会的“起点”上,其实已输了一截。
因此,中央出手治理这种现象,正是要让教育回归本源,回归公平。所以,我们在《意见》里看到,开篇指导思想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句句十分具体,指向非常明确。
“正餐”吃饱,何必再吃“零食”?
再来回答开头的问题,补课会转入“地下”吗?
我们应同样注意到《意见》,文件不仅是有“减”,更有大量的“加”。“双减”意见30条,有16条都在讲“加法”,也就是如何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教育质量。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意见》提出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同时,用大篇幅强调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如何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等内容。换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国家在控制“零食”的同时,着力让所有孩子能通过学校的“正餐”吃好、吃饱、吃营养,让孩子没必要再吃“零食”。
实际上,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正为“双减”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比如,很多人认为高考制度是当今补课风形成的根源。但要看到,新高考改革后的高考,指挥棒的内涵显然已经变了。
让我们重温一下新高考改革内容。
2014年9月4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俗称“新高考”。方案提出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推进综合改革,目标是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新高考改革的深层目的,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弱化分数、消减压力以及进一步破解"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难题。
此次《意见》出台,又提出“深化高中招生改革”,把综合素质提到了突出地位,并且要求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同时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
“中高考”改革,正从体制上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条件,换句话说,国家已经为孩子准备了一条新的跑道。也可以说,以分数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已难以适应以后的升学模式了,所以,固守老模式还有意义吗?何况,家长们还要算一笔账,牺牲了孩子的休息时间、综合素质,甚至摧残了孩子身体,还不一定换来分数的提高,这样的培训有意义吗?
绝大多数补习根本没用
其实,不让补、不能补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更关键的是,绝大多数的补习根本没必要。让我们来听听湖南省特级教师、长沙市怡雅中学校长王良的专业意见。
在王良看来,补习真的有用吗?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大致可以说,有的有用,有的没用,有的有害。
他认为,不否认有些补习真有用——因为学业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较大量的必须的训练。然而,很多时候说的“有用”,是种模糊的感觉,没有谁做过实证分析;有时又只是家长的自我欺骗和安慰,补补总是好的。还有一种“有用”,是“伪有用”。比如机构的“预科学习”,一开始似乎有用,因为孩子参加学校考试,成绩往往不错,毕竟学过。但这种“不错”其实难以持续,更难以在中考、高考中体现出来。
他认为,这样的预科学习,有几个方面明显的害处:一是破坏了学生宝贵的“知识初感”,破坏了学习最有价值的“逻辑进程”。探索的过程,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其意义往往比知识本身还重要。
二是培训如果过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掌握某一知识不出错需要的学习量为“1”,那么学习量为“1.5”效果最佳。超过这个量,就会“报酬递减”。一些孩子“越学越学不进”,就是这种情况。过度的学习,严重的会损害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同时培训对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掌握好这个度,以保证学习效果;如何把握好学业优秀与全面发展的平衡点。无疑,这两个度是相互影响的。
三是培训太多,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孩子最基础最重要的品性。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要下力气的就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锻炼孩子的自觉力和自制力。有主动性的学生,最能刻苦,并且是有成效的刻苦。
他说,如果培训太多,就会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因为不能承受,就可能逃避、应付、敷衍。更要命的是,太多的补习和作业,无论内容还是方式,往往都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不是孩子自己的计划、选择。所以有些孩子不愿意对学习负责,不主动思考,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更深沉的消极影响是,有的孩子过一种基本不能自主计划、自主选择的学习生活,可能会养成一种不能自主的被动型人格。补习太多,甚至造成一些孩子的自我缺失。太多的、并非自主选择的补习和作业,固然不是造成自我缺失的唯一原因,但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因此,他认为,控制好负担是激发和培育主动性的手段之一。有了主动性,能自觉、自制,孩子就会把握好课堂。如再有问题,他自己会找老师问,会和同学切磋,会自己找些资料来研究,这是更好的“补习”。
看了王校长的意见,相信大多数人对补习会有更科学的认识。
国家将查处“地下”补课行为
实际上,国家对可能会转入“地下”的补课行为已有对策。
8月30日,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对于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入“地下”或者家庭来开展这种违规的学科类培训,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下一步将出台针对性举措,来指导各地进行科学的鉴别,对发现的违规问题会进行认真查处。对于线上的学科类培训,教育部会进行常态化的网上巡查活动,一旦发现有违规的行为,会进行坚决查处,来确保“双减”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另外,对于补习转入地下的担心,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意见》里的一句话: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落实“双减”,还有法律这个“武器”!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阳锡叶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