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职业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给出了答案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彭佩 2020-07-22 14:47:2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强省。”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20年7月20日-7月26日,湖南省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周活动深入三湘大地,突出和展现湖南职业教育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和重点工作作出的重要贡献。

微信图片_20200723090947.jpg

学校全景。

1.jpg

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理实一体化PLC实训室。

微信图片_20200723090938.jpg

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

红网时刻记者 贺卫玲 郴州报道

鸡鸣三省,水注三江。湖南郴州汝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理学家周敦颐在此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这里的时候,3位女红军送给当地百姓半条被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办好职业教育,承接产业转移,在这座湘南小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当地最高大上的建筑,也是郴州市办学条件最好的职业学校之一,不少来参观学习的同行纷纷感慨:“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在汝城找到了答案。”

学校原址位于汝城县泉水镇,面积狭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建筑布局不合理、缺乏拓展空间,硬件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老师留不住,学生不愿来,学校一度难以生存。2004年,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甚至被一位民营老板承包了。

“机遇总是被有准备肯努力的人抓住”,汝城县委县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似乎早已预见了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2014年9月开始,专题研究汝城县职业教育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启动汝城职校整体搬迁,打造一流的职业教育新城。

2.jpg

学校工程机械实训基地。

在短短的时间里,占地238亩、建筑总面积10.6万平方米,总投资5.6亿元,全面建成后能容纳在校生5000人的职教新城在县城建成了。硬件设施齐全,实训条件一流,高楼林立、银杏飘香,校园环境优美的职业教育新城,开启了汝城职业教育的崭新篇章。

自身发力加央企扶持,为汝城职校的成长注入了活力,“半条被子”的革命精神在汝城有了新模本。

“扶贫要扶志扶智扶技,只有把人扶起来,才能实现持续稳定脱贫,达到致富奔小康。”中国中铁驻汝挂职副县长张立吉下乡开展精准扶贫帮扶活动时,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对口帮扶汝城县近二十载的中国中铁先后选派18名优秀干部赴汝挂职,他们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基调,通过人才培育、技能提升、产业培育等措施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产教融合,谋划在湘粤赣红三角地区中的汝城建设中国中铁技能教育培训基地。

3.jpg

挖掘机模拟仿真实操。

2017年11月,中国中铁、汝城县委县政府签订《对口援建项目实施框架协议》和《对口帮扶汝城县技能教育培训基地项目执行协议》。中国中铁结合公司岗位需求,捐赠1278.3万元专项资金援建开办工程测量、电气运行与控制、工程机械驾驶与维修等实用专业,打造本土“人才输出摇篮”。毕业学生到中国中铁及关联企业就业,目前,首批援建专业学生96名陆续在中国中铁各单位实习、就业,实现了汝城职校专业建设的转型升级。

当了解到学生宿舍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制约中职学位供给时,中国中铁决定再捐赠3000万元,县政府配套500万,继续建设学生宿舍楼2栋,目前内部装修已进入收尾阶段;2019年10月,中铁总裁陈云调研汝城脱贫成效,签订《中国中铁对口帮扶汝城县技能教育培训基地学生宿舍工程项目执行协议》,并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2020年捐赠2000万元,县政府配套300万元,建设“中国中铁精准扶贫技能教育培训基地”教学楼1栋,目前桩基阶段即将完成,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2020年6月,中国中铁有意向继续援建“汝城县技能教育培训基地”体育馆。

4.jpg

现代化的标准足球场。

在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有一间理实一体化的PLC实训室,实训室里摆放的是全自动化智能运行设备。校长何新华介绍,这就是企业先进生产线的缩小版,二者功能一样,确保学生学了就能用、到岗能上手,还有中国中铁各项目施工中使用的全站仪、水准仪、GPS测量仪、挖掘机,学校整套配置,用来给学生“练手”。

“感恩学校对我的资助和培养,在校期间,我学会了自律,学到了实用的专业技术,我还要感谢中国中铁,让我选择了工程测量专业,让我有一技之长去改变我的人生及家庭贫困的状况。”学校17级工程测量专业朱振兴获得了201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奖,目前,他已正式被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深圳工程有限公司聘用,转正后每月工资逾7000元。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来自精准扶贫户家庭曾经自卑迷茫的孩子所取得的成绩。这正应验了中国中铁白芝勇先生“只有技能变成本能,才能在工作中做到精熟于心”那句话。朱振兴不受挫于家贫,立成才志向,扬工匠精神,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生动诠释,是“掌握一门技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体现,更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最佳写照。目前,越来越多的学子正通过汝城职校这一成长成才的平台,掌握一门技能、改变一家命运、造福一方百姓。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20/07/22/768979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