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听懂亲子冲突的预警哨音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娜 编辑:韩阳 2020-03-26 09:58:50
时刻新闻
—分享—

P020200326317269627653.jpg

阮优炯 绘

这个疫情肆虐的春天,因为孩子在家上网课,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似乎有点儿剑拔弩张,亲子之间冲突频发,甚至发生家长或孩子由于情绪失控而轻生的悲剧,实在令人痛心。

3月6日,上海发生了一起家长跳河事件:刘女士在家辅导孩子上网课写作业,她要求孩子严肃认真,孩子非要自由散漫;她期待孩子勤奋努力,孩子偏要马虎偷懒。绝望之际,刘女士跳河轻生。消防人员赶来营救时,刘女士哭着说:“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的孩子)就希望我去死啊……”

为什么本应彼此相爱的亲人,却变成你死我活的仇人?作为特殊时期的教育方式,网课肯定不是罪魁祸首。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残酷的亲子冲突表象背后隐藏着亲子关系的真相,听懂这些预警哨音,或许能让我们余生避免无数哀伤。

被爱,每个孩子生而应得的礼物

每个人从孩童时代起就需要两个礼物,一是安全感,二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简而言之,就是被爱和爱的需求。将“被爱”放在“爱”的前面,是因为一个人只有先感受到被爱,才能有爱的能力。

从孩子来到世界的第一天起,父母的照顾、陪伴、抚摸、拥抱,包括用言语和行动重复向孩子表达“我爱你”的信念,都是在让孩子感受被爱、获取安全感。父母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的习惯、认知和精神,是孩子一生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应该说家长都希望能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但不少家长有自己的苦衷:比如工作太忙,经常出差,或者为了生计要去外地工作等。人生实苦,分身乏术。但既然为人父母,就应该把孩子放在生命中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更要尽力给予孩子爱和陪伴,不给亲子关系留下遗憾。

我和超过100名孩子交流过,发现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一定会憎恨父母,但会或多或少地缺失安全感,而且和那些经常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相比,他们的成长道路更艰难。因为从小缺乏充足安全感的环境,没有获得充分而毫无保留的爱,他们往往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也不自信是否会有人爱自己。这样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对孩子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带来巨大影响。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求关注,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

经常有家长反映他们的苦恼:孩子特别调皮捣蛋,好像有多动症;或者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胆子越来越小。其实,前者是通过制造事端,引起家长的关注和重视;后者是用拒绝沟通的方式,让家长反思之前的漠视。两种现象都可能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忽略。

当你的孩子“不再听话”或“过分听话”,也许是在向你发出求助信号:看见我,听我说,到我的心里来,我有很多困惑需要你的帮助……对孩子多些共情和倾听,孩子才能真正向你打开心门。孩子从来不喜欢高高在上的父母,但肯定欢迎感同身受的父母。你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你在他这个年龄时,也有过同样的困惑或者伤痛,所以理解他的感受,也很开心他愿意来和你交流。

我曾经听过一位成功养育3个优秀儿子的妈妈分享心得:任何时候,只要孩子来和她交流,她都会立即停下手中的事情,专心倾听和回应。不管当时她是在工作还是在做家务,或者在忙别人看来特别重要的事情,她觉得孩子那一刻的需求比什么都更重要。

如果家长总是敷衍或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孩子很快会看穿这一点,他们心里会受伤并认定自己是父母的累赘,不配得到父母的重视,从而关上自己的心门。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共情,孩子对父母有足够的信任,亲子关系就会往良性方向发展,彼此间的冲突自然会减少很多。

叛逆,父母权力失控的替罪羊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句话: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每个叛逆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或一对爱控制的家长。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独立愿望强烈,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好。而有人生阅历的家长,总想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孩子,让他少走弯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家长会采用打击、否定、控制的方式,让孩子相信:你还小,你什么都不懂,你应该听我的……但一张纸和一只蝴蝶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从不任人摆布。渴望长大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家长的控制和恐吓,就放弃证明自己的任何机会。叛逆就这样诞生了。

叛逆,其实是不愿失控的父母和渴望独立的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叛逆的误区,是父母试图以屏蔽危险的方式,剥夺孩子体验人生的机会。但孩子的成长靠的不是父母的说教,而取决于自己的经历、体悟以及由此带来的行动和改变。父母要树立权威,也不能靠强势和控制,而来自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言传身教的影响。

父母懂得适时放手,孩子才能有成长的机会。面对孩子的叛逆,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既不会大包大揽强势干预,也不会当甩手掌柜逃避责任,而是当“麦田里的守望者”,既关注又保持距离,在他需要你时,伸出温暖有力的大手,给予支持并告诉孩子:你的人生由你自己负责,但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一直都在。

报复,用极端方式对父母的控诉

我在报社当政法记者时,曾写过有关少年犯的特稿。采访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无论是办案警察还是检察官和法官,对少年犯的产生几乎都有一个共识,认为他们的“病根”大都在家庭。

后来我经常会和那些跌入人生黑洞的孩子通信,对他们的内心有了更多了解:很多孩子是在用犯罪的行为报复父母。他们中不少人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甚至被父母抛弃。为了报复父母,他们就做令父母最害怕、最痛恨的事情,比如逃课逃学,自残自杀,甚至违法犯罪。他们企图通过极端行为来控诉父母,但最终毁掉的却是自己整个人生。

还有一种报复父母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无能的“废物”。一个孩子如果自幼不被爱,成长的需求总是被漠视,或者总是被父母包办、控制又无力反抗,就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破罐子破摔,变成一个废物给父母添堵。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不胜枚举。

我并不赞同人生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原生家庭,每个人都应该有成长的意愿,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有成长不足或拒绝成长的人,才总是将今天的不如意怪罪于昨天的被伤害。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提醒为人父母者,如果我们教养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会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格外艰难,家庭幸福也因此变得异常遥远。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爱和被爱的需求,会引领我们去学习,去反思,去成长,去经历亲子关系的疼痛和蜕变,拥抱新生。如果陷于亲子“相爱相杀”的痛苦中,请回到亲子关系去找解决方法,别把“锅”甩给网课。(刘娜)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娜

编辑:韩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