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秋岛上的丁香,那荷塘里蓬勃的轮叶狐尾藻,那美丽断肠的刻叶紫堇,你们都还好吗?”人们眼中的生物老师是课堂中的百科全书,而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的王先华老师却是一位非常规的“理科男”。
摄影机——育心的透亮视角
爱摄影,这是身边的老师们对王先华的一个评价。出差在外,他也一定会带上相机,把沿途遇见的各种植物都拍摄下来。有一次,学校组织老师们到北京十一中学去学习,王老师利用下课的间隙跑到校园里去拍摄植物,校长戏说“这才15分钟,你就去‘拈花惹草’吗?”
有时候会有人问,“王老师怎么有那么多时间去拍摄各种植物呢?”其实王老师目前不仅要担任2个班的生物课教学,还主管学校的教研工作;同时,他还是芙蓉区王先华初中生物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长沙市首届卓越教师、长沙市初中生物学科带头人。但越是工作繁杂,越要学会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王老师说“很多人都有坚持锻炼的习惯,我则把锻炼、调整、拍摄与观察融为一体了。每天,我都会带着相机到附近的烈士公园走一圈,沿途,当我发现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时,我就会把它拍摄下来。走一圈下来,亲近了自然,锻炼了身体,调整了身心,还收获了很多美丽的植物照片。”当然这些照片也成了建设植物标本馆的基础,而他则身体力行地将摄影也当作了教研和生活的一部分。
标本馆——育德的自然空间
一直以来,王老师就想带领一批人建设一个“网络植物标本馆”,对身边美丽多姿的植物进行研究和介绍,以此服务大众,引导大众去关注身边的植物,关注生命、关注生态平衡、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他申报了“网络标本馆建设”的相关课题。
建立“植物标本馆”,首先要让人们认识植物、了解每一种植物的特性、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植物的文化内涵、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等,于是有了每到周末、假期带上相机外出的例行活动。然后,王老师想到了“朋友圈”,通过这个交流场,向大家普及各种植物的知识。
朋友圈——育人的第二课堂
打开王老师的朋友圈,看到的是一个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百花园”。每一天,王老师的朋友圈中都会有几张漂亮的植物图片推出,这些植物图片都是他精心拍摄的,有的他还配上了关于植物的诗词赏析和文字介绍。
这是2018年9月王老师拍摄了一组“含笑”的图片,当时,植株上有花也有果,有些果实还已经裂开,露出了里面非常难得的种子。当天下午,他在课堂上再一次把这个图片给全班的同学进行了介绍,并和同学们一起以“美篇”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从那次朋友圈分享和课堂以后,学生们更好地学会了如何去观察植物;也能够清楚地知道果实与种子的区别;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
王先华说,“这就是教学。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材料,通过朋友圈传播和课堂提炼,它补充和丰富了我们的课堂。” 他将植物与青春和生命联系起来,把朋友圈也变成了教育学生们的课堂。让孩子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感悟、增添力量。
“带上相机,带上最美的心情,去金黄的秋阳里,采撷一朵带露的秋英。”每一次,王老师都用诗意的语言和照片,把所拍摄到的植物及其文化内涵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让人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在进行标本馆建设与课题研究的同时,他也用细心的坚持和努力抒发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
正如王老师所说,把工作延伸到平常的生活中去,是在珍惜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抓住点滴时间充实自己、服务他人。这也是更好地发挥了名师、学科带头人的榜样作用,育人于无形之处。
来源:红网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