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学勘探第一线 中学生解锁张家界地质奥秘

来源:红网 作者:张英明 编辑:韩阳 2019-11-13 16:16:1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11月13日讯(通讯员 张英明)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漂浮着的星罗棋布的群山,即取材于张家界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张家界不仅承载着许多声名赫赫的赞誉,也成为众多地质科研人员、地质科考学家、自然地理爱好者争先考察的对象。近年来,张家界逐步成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实景地理课堂。

11月11日,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湘江校区)紧扣3+1+2新高考改革制度,以高一、高二年级课程主旨为依托,展开了为期3天2晚的张家界研学旅行。借助“沉浸式课堂”的体验性和独特性,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与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高中课本紧密结合,打造独一无二的研学课程体系。此次研学共分为13个班,每个班级配一名中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研学导师,带领大家完成课题报告。520余名师生“探路”张家界,走在科学勘探第一线,寻找沉淀千年的地心宝藏。

图片1_meitu_13.jpg

孩真友趣研学导师——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海涛为学生讲解地质知识。

多种地貌齐相聚,博才学子化身“侦查员”

绚丽多彩的灯光照射在沉积千年的石钟乳上,深藏地下亿年的黄龙洞喀斯特地貌彻底激发了博才少年的探索欲!摸索间前进,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珊瑚等遍布其中,无奇不有,仿佛一座神奇的地下“魔宫”。

“在高中物理、化学、历史课本中对于喀斯特地貌都有较为详尽的描述,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导致了教学碎片化。而实景探索的好处就在于由表及里,学生会主动提出疑问,从黄龙洞的起源追溯到地貌成因,地理科学的独特魅力在探索间便深入人心。这也印证了新高考改革制度的核心:只有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才会主动选择这门课程。”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湘江校区)副校长周佳表示。

图片2_meitu_14.jpg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湘江校区)副校长周佳(左)。

12日上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地质导师以丹霞地貌、黄土地貌、雅丹地貌等中国特色的地貌形态和国家森林公园的峰林地貌进行了对比教学,同时通过物理实验的方式阐述了不同地质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辨别的方式。“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我生活的土地上有这么多蔚为壮观的奇迹。”学生激动地说到。

系统的教学方式和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张家界的地质奇观为学生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多学科的融入和实践探索,让师大博才的学生们在研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历史、地理、生物、化学、艺术等多门课程带来的全景式体验。“侦查员”们牢记课程任务,带着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完成后期的课程报告广纳素材。

“多学科大讲堂”,研究性课题贯穿全程

“此次研学融入了高中多项学科知识,以地理科学、民俗探寻为主,为学生们设计开发了符合高一、高二年级课程主旨的研学课题报告,博才的学生们将以分组的形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去研究。”设计本次课程的研学机构湖南孩真友趣成长教育有限公司王老师表示,“在众多选题中,地理和历史文化选题受到众多学子青睐。”

郁郁葱葱的树木,仿佛形成了一道天空屏障,由地表冲向上空,透过树荫似乎可以窥见阿凡达穿梭其中的身影。神秘的湘西巫傩文化,土家族别具特色的服饰与装饰品,不同的课题都蕴藏着同样丰厚的知识。不管你痴迷于哪一门学科,在张家界的研学中总能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科考队”少年全程笔不离手,将所思所想记录在课题报告中。

图片3_meitu_15.jpg

博才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同学们一定要根据各自的分工完成相应的任务,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帮助,把课题报告做到尽善尽美。”1803班的罗老师正在耐心叮嘱本班学生。行学于思,思考的乐趣必然伴随有趣的课题,在实践中探索答案,在成果展示中树立信心。相信通过此次研学,同学们必将融会贯通,将课程研究的方法运用到日常学习当中去。

绿野仙踪,大自然是一本活页书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十里长溪,山回路转,师大附中博才的师生们正在一步一景感受张家界最美峡谷——金鞭溪,潺潺溪水流经的每一块岩石都藏纳着值得探索的知识点,中南大学地质学导师指导学生采集岩石标本,辨认不同品类,行学相辅,发现生活中的奇妙物语。

张家界517种不同种类的植株锻造了天然的生物讲堂,根据植物的形态、局部特征,脉络纹理进行分析。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植物的光合作用,以艺术思维绘制一幅自然笔记。图文结合的形式让知识变得更加灵动有趣。在此次研学旅行中,大自然如一本内容丰富的活页书,而每一个老师学生都在书中探索地质奥秘。

图片4_meitu_16.jpg

博才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走在“地质勘探”的第一线,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湘江校区)始终秉持科学教育、体验教育的宗旨,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融入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习的主动性交与学生,探索源于课本、却高于课本的更加丰盈的文化内涵。

来源:红网

作者:张英明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9/11/13/621184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