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剧照。
演出现场。
红网时刻7月17日讯(通讯员 唐思思)“非遗,需要你们这些高学历、高颜值的新一代传承。”7月16日,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暑期“三下乡”“张家界阳戏传承与保护”调研团队采访张家界市阳戏剧团团长欧辉平时,他这样说。已经连续4个年头,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利用暑期“三下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地方戏开展传承与保护调查。
调研团一行观赏了阳戏教学班学员的基本功表演,赴永定区文化馆对阳戏剧团道具室和服装室进行深入调查。在永定区文化馆戏剧排练厅,阳戏第十代传承人周志家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丽珍用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事例和学子们分享了张家界阳戏的音乐、曲调、历史渊源,表示希望新一代青年能将非遗一代代传承下去。
2006年,为保护、传承、发展张家界阳戏,探索适合永定区区情的民族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途径,并解决张家界阳戏艺术面临的人才严重断代、流失,传承不力等问题,张家界阳戏艺术中专班开班,迄今14年,为张家界阳戏的传承培养出中坚人才队伍。
16日晚,调研团在湖南省政府参事成松柳教授、湖南省非遗研究与培训基地首席专家郑劭荣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王福雅教授和周志家带领在棚井村观赏了永定区鸿艳阳戏剧团出演的《陈世美不认秦香莲》。
鸿艳阳戏剧团演出主要有私人请演、村民凑演、政府资演三种。戏团几乎每天都有演出任务,流动于村与村之间,他们通常会结合农人的生活作息,将演出安排在晚上。阳戏的演出场合不再局限于喜事丧事,它成为了村民喜闻乐见的日常活动,充分发挥了“娱人纳福”的功能。此次演出是私人请演,演出的临时戏台搭在了村文化活动中心。还未开场,男女老少就已带好板凳、蒲扇,静待在戏台之下。演员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共鸣,他们时而拍手叫好,时而潸然泪下。几位老戏迷兴奋地告诉成员们:“明天是最后一场,我们明天还要来看!”
调研团成员发现,如何实现阳戏的创新发展,让阳戏和青年人“打成一片”,不仅仅是张家界阳戏发展面临的时代考验,更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地方戏曲文化发展面临的时代考验。
来源:红网
作者:唐思思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