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好教职工的“娘家人” 更是思政工作的生力军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吕周阳 2019-05-14 16:25:1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周丹 长沙报道

“只为满园桃李艳,任凭双鬓染秋霜;只为星城杜鹃美,愿将年华酿芬芳”……这首由一线教师作词、专家谱曲的《长沙人民教师之歌》在全教育系统已经耳熟能详,当中传颂的长沙教师精神,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融入了教师的血液中。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今,长沙教育正处于全面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工会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和动员广大教职工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育人水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教育工会是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地在思政舞台上显身手,助推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呢?

1.jpg

“感动星城·魅力教师”评选现场。

让教师更专心 争当思想的“引路人”

只有感觉到自己职业的崇高与幸福,才会产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才会懂得珍惜并为之奋斗。

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卢鸿鸣曾表示:“要把新时代长沙教育事业蓝图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铁军,强化问题意识,克服倦怠情绪,以务实进取、担当有为的精神状态来谋事干事成事。”

如何让师德规范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以师德典型引领行业风气呢?典型引路、榜样示范,是长沙激励教师成长进步一大举措。

长沙率先全国开展了“感动星城·魅力教师”评选、表彰、宣传等系列活动,从2011年起,每两年一届,第五届评选活动目前正处于广泛宣传发动阶段。通过基层推荐、群众公投、专家审定等环节,评选出10名魅力教师进行表彰,给予每人两万元的现金奖励,提名奖每人则有五千现金奖励;还有51名“党和人民满意好老师” 获得了表彰,每人奖5000元。

扎根山区、踏上“四处化缘的筑巢引凤”之路的王斌,腾房间办书屋、自己住地下室的王庚仕,跳入冰冷湖水中救起落水女子的张毅夫……多年来,长沙涌现了一大批人民教师典型。通过选树身边典型,在全教育系统弘扬了敬业奉献、创业乐教的正能量,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师德高尚的典范。

王庚仕是长沙县北山镇石常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他的农家书屋于2000年开办,“没有书柜,就把妻子的嫁妆一个大柜改成了两个书柜;没有书,就自己掏钱买了一些,发动周围的人捐了一些。”王庚仕说,“把大堂当做宽敞的阅览室,把卧室当做是藏书室,”随着书屋的发展,占据了他家的房间,王庚仕夫妻俩却睡到了地下室。

王庚仕的农家书屋已经快二十年了,他介绍说,“当时就是想把街上闲逛、泡网吧、打电游的孩子召集起来读书看报,让他们有个地方打发时间,没想到,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这里成为了周围居民和学生汲取‘养分’的乐园。”

“虽然现在环境变了,学校的学生少了,来的人也少了,但只要还有需求,我都会把小书屋一直办下去。”退休后的王庚仕没有停下关心孩子、服务邻里的脚步,农家书屋的大门一直敞开着。

2.png

长沙市教育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现场。

令教师更安心 争当精准扶贫的“援助人”

“要坚持把关心教职工民生疾苦作为首要担当!”长沙教育工会主席陈仕强介绍,为落实中央精准扶贫要求,按照局党委“在教育先脱贫”的要求,市教育工会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困难教职工帮扶中心,并首创了《长沙市困难教职工分级认定办法》。

“为困难教师群体插上隐形的翅膀”,通过对全市困难教师进行大面积地调研并形成了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工会拿出了帮扶的具体意见。五年来,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筹措帮扶经费1000多万元,直接帮扶困难教职工2300多名。目前,系统内认定的困难教职工已经实现了全部脱困。

4岁那年,患后天性脑膜炎而导致智力低下的母亲,一把火烧毁了家中房屋,8岁那年,父亲所在打工的煤矿塌方,住进了重症监护室,那一年,她还失去了至亲的爷爷……宁乡花明楼基地幼儿园的殷婷,已在苦难中挣扎了二十多年,8岁起,便承担起家庭重担。为了养家、治病,欠款十余万元,薄弱的家境几度风雨飘摇。

在长沙市教育工会的关怀和帮扶下,殷婷逐渐还清了欠款,过上了曾经不敢奢望的正常生活。饱受磨难的她从不绝望,因为“苦难的夹缝中,总能发出希望的芽”。

2016年底召开的长沙市教育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十件实事”增强教师幸福感的“小目标”,其中就包括“实现‘困难教职工动态清零’,确保到2017年,长沙市贫困教职工基本清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市、区(县、市)、校三级平台,有效避免新的因灾因病致贫现象出现”。

为了推进解决教师“用房难”和部分家境困难的大龄单身青年住房问题,作为“十件实事”之一,长沙筹资600万元,将一些学校闲置的学生宿舍改建成青年教师幸福公寓,每月租金仅需30元。截至去年12月,全市改建187套住房,首批来自24个单位的96名青年单身教师已办理入住。

“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在长郡双语中学维修改造的这些幸福公寓房,全部采用实木家具,入住前对公寓进行了环保监测,确保了绿色、环保、安全。”陈仕强说。

长沙市实验小学的单身教师黄素分到了幸福公寓430房间的,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省了一大笔钱,还可以走路去上班了。”

3.png

明德华兴学校的这间“茶歇室”,是老师们最爱的地方之一。

让教师更舒心 做好幸福生活的“娘家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教育部门、学校、工会就是教师的娘家,我们要在贴心服务教师上多下功夫,当好教师的‘娘家人’,当好学校发展的‘助力人’。”陈仕强强调,“凡是与教职工幸福有关的工作,工会迎上去;凡是与教职工诉求相连的问题,工会接过来;凡是对树立品牌有利的活动,工会创新到底。”

在教师圈儿里有口皆碑的“别人家的学校”明德华兴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约32岁。

为什么说它的“别人家的学校”?该校为老师提供每日茶点和水果,为老师拍最美证件照,教师节走红毯送鲜花、三八妇女节发“女王券”等等,都赢得了朋友圈的诸多点赞。

那么,它是如何以工会活动为抓手提高教职工的幸福感?如何通过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来解决教职工的合理诉求?如何通过创新活动来凝心聚力树立学校品牌呢?年轻的党总支书记朱双华有着自己的感悟,那就是要强调仪式感、打造时代感、营造归属感!

“仪式感关乎尊重,对一个团体来说,仪式是一种溶剂,让彼此找到认同和归属。怎样让老师们更有教师节的仪式感呢?”朱双华说,四年前的教师节,每一位女教师都收到了一束美丽的鲜花,大家纷纷表示,“鲜花美美的,心情更是美美的。”这一创举,还被多所兄弟学校借鉴学习;“三八节”可享受半天假期,但是课程调不开怎么办?没关系,学校给每位女老师发放了“女王券”,在规定的一个月时间内可以无理由请假,“券”虽小,内涵的权利和意义确是无限大;该校投入150多万元对教师办公室进行了提质改造:建立了独立的谈话室、打造了食品操作台、设立了玄关、作业架,改造了厕所,贴上了壁纸,教学楼中央还开辟了一间茶水间,并设有哺乳室,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办学品质。

让创新的事物吸引人、让诚挚的心意打动人,明德华兴工会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发展,也是长沙教育工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4.png

望城区光明小学崭新的玻璃教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作画。

令教师更暖心 担当助推成长的“筑梦人”

校园斑马线上,有调皮的彩色斑马扭着屁股甩着尾巴;

校园的楼梯间,居然是一组灵动的“琴键”;

白墙上孩子们印下的五彩手掌印,篮球场边也都是学生们的作品……

杨伊是位80后长沙姑娘,曾是一名光鲜的时尚设计师,因为厌倦了不停谈客户写方案的日子,一转身,在小山村驻足,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耕耘者,成为了望城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的一名美术教师。“我想打开一扇窗,让农村孩子们发现新世界,让他们也拥有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杨伊说。

她以农村广阔的山林田野为课堂,开展创意美术课,带领学生去山林中“上课”,收集各种瓶盖、酒瓶做环保创意画,试着画各种材质、各种风格的画。虽然孩子们中间不少是留守儿童,但外界最为担心的那种忧伤没有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

“难道乡村孩子、乡村老师就一定要是苦逼的吗?但我们很快乐!”杨伊说,学校里有14位老师,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就像家人一样”,而校长就像他们的“父亲”。一起吃饭时,谈起哪位老师哪道菜的手艺好,说话间就能去露两手;想去户外上课,只要招呼一声,杨伊就和其他老师一起带着孩子们钻去了山林中;想把学校哪个角落布置一下,校长骑着摩托车就连忙出门买颜料……

“美术教育的激情背后,是一个生命用激情点燃另一群生命。”杨伊说,“现在的生活中,有我爱的孩子、有融洽的同事、有专心的事业,我感到很暖心。”

陈仕强表示,长沙教育工会始终坚持把注重教职工身心愉悦作为价值取向,在教育系统积极营造健康向上、轻松愉悦的浓厚氛围,努力让广大教师在健康向上、快乐舒畅的氛围中学习、工作。

在解决教职工生活问题的同时,为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长沙教育工会还组织了一系列岗位练兵活动,在两年一次的“星城杯”教师教学竞赛、一年一次的教师基本功比武或教学设计竞赛中,把岗位练兵活动打造成为展示教师专业风采的大舞台,激励全市教师奋发向上、争当卓越,营造了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不断备课、磨课、赛课的过程中,对比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差距,同时积极向教育专家学习教学方法,大批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快提升。

长沙市教育工会用忠诚、用真情、用坚守,收获了“党政重视有地位、工作活动有影响、特色亮点有创新、作风建设有形象、教职员工有口碑、上级组织有肯定”的亮眼成绩。未来,还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对工会工作坚持政治保障、事业支持、情感关怀,推动教育工会成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军”。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9/05/14/551299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