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郑红华:因为爱,所以坚守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杨飞 编辑:苏小莉 2018-08-24 09:39:29
时刻新闻
—分享—

  通讯员 杨飞

  有这样一位老师,任教26年,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家长无理取闹,从不恶言相向;妻子需及时手术,他却为了学生推迟。说教学,滔滔不绝;谈教研,头头是道;聊家常,沉默寡言。他就是耒阳市第一中学的郑红华老师。

  爱教育,初心不改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郑老师深信不疑。小时候,他就有一个老师梦,觉得学校的老师有知识、有文化、受人尊敬。1989年高考后,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衡阳师专。1992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南京乡中学任教。学校条件差,待遇也不够好。可他在短暂的失落、迷茫后,热情一天天高涨。作为班主任,他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作为语文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经过几年的努力,郑老师很快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

  这时,身边的同事,有的下海经商,有的考上了公务员,可他依然坚守教育这块净土。我问他:“您当初就不想改行?”他羞涩地回答说:“我的性格只适合当老师。”同时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考公务员的消息。心里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机会终于来了,忐忑的是担心自己能否考得起,考起之后能否胜任公务员工作,因为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报考前的那天晚上,他心里很矛盾,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第二天清早,他乘坐公共汽车来到县城。在市委大院门口,脚像灌了铅似的沉重。他小心地迈进大门,一打听,才知道负责报名的领导出差了。最后,他决定放弃报考,回校继续教书。

  2001年,郑老师加盟耒阳一中。这是一所省重点中学。他很珍惜这次机会,更加热爱教育工作,真是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学生,放弃一切。2007年5月,他的妻子患心脏病,需住院手术。手术需要人陪护,可郑老师既当班主任,又教两个班的语文,脱不开身,权衡再三,他把学生放在首位,妻子的手术推迟到7月底进行。至今,他的爱人多少还有点怨言,可郑老师只是微微一笑。对于教育,他乐此不疲,初心不改!

  爱学生,真心不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郑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无论家里富足贫穷,都一视同仁。他关心学生的分数,更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他觉得爱学生不是一味地讨好学生、放纵学生,而要做到严慈相济,必要时还得严厉批评。有一年,郑老师接管了一个班级。班上一个姓刘的女同学,她父亲是一家银行的负责人,母亲也在一家金融单位上班,家庭条件优越,加上父母溺爱她,什么事情都顺着她,别说打她,就是骂都舍不得。由于娇生惯养,她没有心思读书,喜欢打扮,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还经常讲小话。刚开始,她违反纪律,郑老师做思想工作收效甚微时,就会告诉家长,希望家长唱白脸。后来郑老师知道了她家的情况后,只好自己唱白脸。平时严格要求;犯错误时,严厉批评。之后,这位女同学很少违反纪律了,收起了她的大小姐脾气,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可家长不理解他,认为郑老师对他的女儿有成见。“我是爱护他的女儿,才这样做!”郑老师如是说。

  郑老师担任了二十年班主任工作,学生的满意率常常为百分之百,他所带的班级被评为衡阳市优秀班集体。他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这句话当作座右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转化后进生的方法。他觉得对待后进生要尊重,不要伤害;要关爱,不要排斥;要说理,不要体罚。同时他特别重视期末评语对后进生的教育功能,认为好的评语应该如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似桥梁,沟通师生的情感;更像罗盘,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郑老师几十年如一日。

  爱教研,痴心不改

  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效果在课堂,功夫在研究;教研水平决定教学质量。高效课堂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此,郑老师苦苦探索,认真研究,总结经验与教训,写出了3篇有价值的论文。2017年,郑老师上了一堂校内公开课,听课的老师都觉得满意,受益匪浅。可他自己不满足,总觉得这堂课有瑕疵,还可以上得更好,于是,他诚恳地让老师提意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反应,最后找到了不够完美的一个环节,那就是课堂师生的互动。后来,他把这次教训写成论文《课堂师生互动的三要──一堂语文公开课的启示》,该文发表在《教学考试·理论实践》杂志。另外,他还写了20多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发表在国家级或省级刊物,其中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有3篇。

  弘扬国学,传承经典,语文老师责无旁贷。郑老师呕心沥血,潜心研究,花费两年时间,把《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中的名句名段以及杜甫的爱国诗篇编成了一本20万字的书《好句·好段·好篇》,此书已于2016年由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学生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文素养。另外,他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讲故事比赛,激发学生读小说类名著;写读后感,激发学生品散文类名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吟诵诗歌类名篇;舞台表演,激发学生看戏剧类名著。经典作品滋养了一批同学,使这些同学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的文章40多篇,其中多篇文章被知网、维普网收录。在作文比赛中,4人获国家级奖,10人获省级奖。

  教研离不开教学实践,更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郑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一方面购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班主任手册》等理论书籍,另一方面每年都自费订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未来教育家》等杂志。另外,他每学期还要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大量图书。同时,还养成了每天读报的习惯。对《中国教育报》《德育报》,他爱不释手。他常常把一张《中国教育报》看三遍,第一遍浏览标题,第二遍粗读教育新闻,第三遍细读教育教学类文章。报纸送到办公室时,其他老师都会把《中国教育报》给郑老师,然后说:“这是你的最爱!”

  “当老师让我充实,让我快乐,我已经爱上它了。”这是我们采访时,郑红华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杨飞

编辑:苏小莉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2018/08/24/403248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