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
赵华,女,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金桥小学校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副校长,湖南师范大学校外导师,湖南省首批“未来教育家”“教育家孵化”培养对象,曾获“全国阅读教育先进个人”“长沙市名校长”等称号。
今年6月下旬,赵华被评为湖南省长沙市首批名校长。而在这批名校长中,赵华自2012年起依次任教的长沙市高新区虹桥小学和金桥小学,前些年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建薄弱学校。非名校的名校长,在长沙这批名校长当中,几乎算是异类,正如能拿到新建校快速崛起密匙的人,也同样凤毛麟角一样。
1 互联共通 寻找办学中的新思维
“你可以把我们的社会看作一个互联网,把学校看作一个平台、一个终端,甚至一个APP。”武汉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赵华说,身处一个互联共通的时代,我们办学,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能脱离这一背景,也不可忽略互联网时代的精神。
在赵华现任校长的金桥小学,随处可见对信息化的精准利用:孩子成绩,家长可上小程序查阅;教研资料,老师可随时共享……甚至期末考试,也借用了互联网理念:让孩子在游戏中过关斩将,游戏项目完结,考试也就结束。
在赵华看来,“真正的教育信息化,不仅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还要准确把握互联网精神,深刻理解其理念内涵,让这种精神融入到办学思路、方式乃至理念当中去”。
赵华身体力行。在与教师的理念分享中,就有“自媒体时代的我们——教师自品牌塑造建议”一课。她建议教师去建立公众号、个人空间等自媒体,进行自品牌塑造。
实际上,赵华一直是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学的。她任校长的两所小学,可谓“一母同胞”,都是新建校,也同属薄弱校。她提出,学校要用最独特的课程,成就来到学校的人。然而,作为建校才几年的新学校,课程怎么来?
“看看知乎、果壳这类网站,我想其中很多回答问题的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又是某一问题的专家。这就告诉我们:只要给予平台,每一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都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这么多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特长,就看你怎么去挖掘。”赵华说。
赵华以校本研训为切入点,采取分层培养的方式,在专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培训,让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发展,成为教学能手、育人标兵、心理导师、专业教练……
于是,教师特长不仅得到发挥,而且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实现。李加林,一个痴迷书法的大男孩,开设了书法课,如今已是省内小有名气的青年书法家;刘心,带着孩子们开启了吟诵之旅,而今已成为古诗词吟诵方面的“网红”,出版了有声读物;中央美院毕业的曹思远,开设了“鼠标下的绘画世界”课,她所带的学生,作品屡获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大奖……
2 融合共享 快速提升学校软实力
对于一所新建校来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其由弱变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选路径。但对于这些学校来说,经常面临的困境就是缺乏先进理念、名师引路和交流平台。如何让教师快速成长?“今天,都在说传统媒体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而在办学中,老学校也要与新学校融合发展。”赵华说。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已有110余年历史,名师荟萃,人才辈出,毛泽东、任弼时、何叔衡、谢觉哉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实为三湘百年名校。赵华作为该校副校长之所以来到长沙市高新区“支教”,实际上还有着更深的背景:2010年6月21日,高新区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及其两所附属小学与高新区虹桥小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赵华作为派出校长,担负着合作办学、探索合作办学的新路径的重任。这些年来,她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突破过去合作办学“两张皮”的现象,真正做到牵手、融合、共生。“赵校长是一个‘布道者’。”金桥小学教师黎莹说,“自2012年起,她每学期开学第一课就是和我们分享理念。”
“作为校长,当你的梦想没有成为所有老师的梦想,那你是孤单的。”在赵华心中,秉持共同的学校精神,与全校师生一起风雨兼程,“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之桥,让大家享受育人的幸福,是作为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名师辈出。除此,赵华还认识大批专家。“我们不能让这批专家名师,只在自己的校园里老去。”她说。
为此,赵华把“专家流动工作站”直接开到了金桥小学,一时间,金桥小学名师荟萃:中南大学教授肖云龙长期指导学校创客实验室建设;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红鼓励老师们凝练教育思想;特级教师王崧舟为教师展示诗意课堂;特级教师余宪每学期有两周的时间在学校推门听课辅导,零距离把脉教师的课堂教学……此外,还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博士、教授与各级各学科教研员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给予了学校强大的学术支持。赵华还充分利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平台,整合其两所附属小学的办学特色经验,构建交流互助式校本研训模式,让一批骨干教师去这两所学校进行跟岗学习。
现代学校建设需要从“特色”到“文化”,这是教育高位均衡的内涵。虹桥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得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及其附属小学的文化熏陶。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它们的文化因子经过接触、交融,最后内化为虹桥小学自身的文化。比如,在虹桥小学可以看到第一附属小学书香文化的影子。同样,也可以看到第二附属小学家校文化的传承。近三年来,“虹桥亲子课程”风生水起,开展了“和文明有个约定”“寻找春天”“爱上博物馆”“慰问抗战老兵”等亲子课程,志愿者联盟、家长督学走进学校,走近孩子。
3 开放合作 打造家校命运共同体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家校互动平台、电话、短信、QQ、邮件、微信……但在金桥小学,还有一个特别的举措——家夜校话。从2017年开始,金桥小学的家夜校话每学期开展4次,赵华亲自上课,而讲课的内容,都是家长向校长信箱投递的问题。只宣传,不动员,但听课的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最后的上百人。
“过去,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家长是很难了解的,只能凭自己的经验来评判,这造成了很多家校矛盾。”赵华说,“如今层出不穷的家校矛盾的新闻,实际上也在告诉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办学思维——互联网时代,封闭起来办学是不行的,必须与家长形成良性互动,让家长真正了解教育和学校。”她告诉记者,自己的手机号码全校公开,每一个家长都知道。“开放应该是一所学校最自然的状态,只有开放,才有沟通,有了沟通,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好的环境。”
为此,金桥小学的家夜校话开设了三大课程,且课程由学校安排,从不收取一分钱:一是家校关系课程,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义工、家长课堂平台,把家长请进学校,在互动交流中,启发家长认同学校理念,配合学校工作、共同培养学生。二是家庭亲子课程,学校在每年3月,会确定一个独具特色的主题,全校各班分成5到6个小组开展活动,要求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参与。三是家庭学习课程,通过学习型家庭评比、开放家长学校图书馆、“夜校夜话”等活动,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
在金桥小学,人们会发现,白天有孩子上学,周末、晚上有社区居民上课。而学校这样做,传达的声音只有一个:“金桥小学不仅是老师学生们的学校,也是社区居民自己的学校,每个人都要爱护金桥小学!”而在虹桥小学,学校建立了一支由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组建的志愿者联盟。孩子和家长以及社区居民在服务与被服务之间转换着角色,体验着志愿者精神,使之形成一种文化。
虹桥小学还引入家长督学制,探索开门办学的新途径:学校校级家长委员会与志愿者联盟中的街道社区的主要领导,共同构成虹桥小学的督学委员会。家长督学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及课程的建设,监督学校办学规范与评价机制。家长督学可以走进学校,和校行政部门沟通交流,可以进教室与孩子们一起听课,可以走进食堂和孩子们一起就餐,可以巡视校园,参与学校的义务劳动。现在,无论是虹桥小学还是金桥小学,困扰很多学校的家校关系紧张难题,在这两所学校,却很少出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阳锡叶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 刘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