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关键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晓霞 吴雨航 编辑:苏小莉 2018-06-13 09:04:55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网6月12日讯(记者 王晓霞 实习记者 吴雨航)打开淘宝,大数据为我们推荐合适的商品;使用讯飞输入法,语音识别能够精准的转化为文字;轻轻一按,手机便可远程控制着家中的一切;戴上VR眼镜,玩家能身临其境般体验游戏的乐趣……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近期教育部也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可见,人工智能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那么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如何?亟需解决哪些问题?如何构建人工智能领域良性生态链?

  中国网记者此次随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活动第四站走进浙江,聚焦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行动。

  从跟跑到领跑,并有望“弯道超车”

  头上装着智能装置的大白鼠在实验员的操控下“听话的”按照箭头指示的标志行走。这是记者在浙江大学周亦卿楼实验室看到的场景。

  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潘纲教授介绍,脑机融合的大鼠机器人是基于“虚拟”触觉实现运动行为的精确控制,是生物脑与机器脑融合的典型例子。通过电刺激大鼠的感觉皮层可以实现大鼠机器人转向行为的控制。该技术能够在残障康复、抢险救灾、国防安全等领域具有重大前景。

  浙工大的脑机交互机器人也在接收到人脑意念下发的指令后,会做出俯身捡抹布的动作。

  除此之外,高校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还充分与医疗、交通、水电、电商等多个领域相结合,研究出能够解决人们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浙江工业大学研究出的小水电网络化远程控制系统、基于交通大数据多元融合入与智能分析的交通控制法、智能算法+机器视觉重建人体骨骼模型与机器人关节结构模型等等。

  角膜炎图像智能识别与辅助诊断项目通过12万张图像资料的数据积累为智能医学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该系统的开发将起到普及提高实际诊疗水平,辅助医学教育培训和远程会诊作用,项目有望在未来几年形成立体的实用体系”浙江大学医学院姚玉峰教授告诉记者。

  而在发布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总结《行动计划》取得的积极进展时提到:“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潘云鹤院士也表示:“教育部在贯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的行动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行动计划,相信这个计划贯彻以后,中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将从过去的跟跑状态走向并跑和领跑。”

  由此可见,我国人工智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科研成果遍地开花,高校充分发挥优势给予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然而吴飞教授告诉记者:“教育部有506个本科专业,但只有4个专业是有关智能相关,却不是人工智能。中国大学生每年招进来只有0.8%的人在直接学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方向。人才稀缺,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是当前面临的客观事实。”

  “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培养模式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并非是“科班出身”,而是散落于计算机专业、机械控制专业、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中间。

  据雷朝滋介绍,“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因此目前亟需解决的便是建立人工智能一级交叉学科,将分散的学科知识集中起来进行人才培养。

  吴飞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不能是独立存在的,一定是要符合其他学科、其他产业应用、其他技术多交叉融合的存在”。

  同时他还表示浙江大学将迈出人工智能的交叉之路。“我们有62个一级学科,以人工智能为核,以脑科学控制人为反馈医学为第一层学科链,外面再加上经济、教育、城市这样的学科链,我们想把它大致以一个核心向外进行扩散,比方说人工智能和教育学形成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与医学形成智能医疗。目前在教育部的规范下,浙江大学即将论证人工智能的一级交叉学科的主题工作。”

  另外,教育部《行动计划》为人工智能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导向性,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校企协同合作 促人才储备升级

  人工智能领域需要培养以应用型为导向的人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这就需要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而校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授课与讲座模式。

  浙江工业大学与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成立“模拟企业”。“学生能够不出校门走进企业,大大缩短了学生进企业的时间,项目由企业自己进行孵化,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万良介绍到。

  “企业给我们提供设备,而且给我们项目的框架,让我们去做需求分析把这个项目建立起来,然后定期去公司汇报,最后由企业评估项目成果。如果表现优异会给我们提供正式的实习机会,算是一个促进公司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浙工大健行学院王杰同学说道。

  而企业实际应用项目与高校理论研究方面是否存在“不配套”的情况?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告诉记者:“高校的人工智能研究具有前瞻性,就要做一些企业不愿意做的事情,更多情况下是两者是相互补充,共同进步的状态。”浙江大学吴飞教授说道。

  “学校优势在于具有更开放的思维和更充裕的时间,而企业往往受制于商业目标的限制。学校能够解决企业真实遇到的问题,所以高校与企业不存在谁强的问题,而是一个互补的关系。”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李贝说道。

  据了解,阿里巴巴与浙大目前对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实行“双聘”形式、阿里员工也可以到浙大读博、或者提供学生实习机会等更多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的方式。

  校企协同合作一方面能够促进产学研用相融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培育更符合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储备。

  教育部:将研究生招生指标落到实处

  发布会上,潘云鹤院士指出高校有两大优势需要不断开发,一是学科数量丰富,二是学生创新与创业相结合。而发挥高校优势一方面需要高校不断提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营造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据了解,教育部将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园以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高校要把给予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落到实处,做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教育部将并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雷朝滋司长说道。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晓霞 吴雨航

编辑:苏小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