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同事就是雷锋” 湖南大学90后辅导员的奶奶忆雷锋传家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妍蓉 曾欢 孙洁 编辑:彭佩 2018-03-05 11:10:1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3月5日讯(通讯员 李妍蓉 曾欢 记者 孙洁)“佳俊,今年的‘雷锋日’你打算怎么过啊?”每年3月5日前,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90后辅导员熊佳俊都会接到奶奶周年华的电话。这样的习惯,源于60年前奶奶和雷锋作为“同事”的初识,而雷锋精神,也早已融入他的家风,代代相传。

  这个同事有点“傻”

  1958年,在开往鞍山钢铁厂的火车上,同事雷锋给周年华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为鞍山钢铁公司新进的工人,雷锋在火车上为大家端茶倒水,特别细心。”周年华回忆,自己因工作远离家乡,在火车上闷闷不乐,雷锋看出来自己的心思,特意过来聊家常,对她说:“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来到鞍山钢铁厂,周年华和雷锋没有分配在一个车间,但雷锋常常成为她们聊天的话题。“我们宿舍的室友总是会谈到,雷锋这么热爱学习。”周年华说,雷锋坚持每天写日记,总是随身携带着毛主席著作。

  一次,钢铁厂刚到一车原料就遇上大雨,用来遮雨的布就差了那么一块。雷锋二话不说就跑进宿舍将自己的被子拿出来盖在了原料上。“当时,就有人说雷锋有点‘傻’。但雷锋一如既往。工作中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生活中将省下来的钱捐给需要的困难群众。”周年华说,“雷锋这样做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做就是好几年”。

  1962年,周年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回到老家的村子里,雷锋也参军了,两人便失去了联系。但雷锋精神,却深深影响了周年华。

  十年守护借宿孤儿

  1985年,一个14岁的浙江籍孤儿流浪到周年华家门口,颤颤巍巍地跟周年华说,希望能借宿一晚。周年华二话不说,就留下了他,这一留就是十年。

  十年里,周年华照顾这名孤儿的生活起居,还帮他介绍了工作。“他白天出去务工,晚上回家吃饭睡觉,十年攒了5000来块钱。”周年华介绍,这名孤儿用自己攒的钱回到老家开了一家砖厂。

  “我没有想过,留下这个孤儿会增加多少负担,就当多了个儿子吧!”周年华笑着说道。

  一次,周年华听同事说起浏阳河边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伙子,在那里徘徊了两天。周年华一听感觉不对劲,立马去河边找到了这个流浪者。“那是个高考差两分就能上本科的孩子,为了查分来到湖南,但是在路上遇到了抢劫,身上所有值钱东西都没了。”了解情况后,周年华赶紧帮助他联系家人。第二天,他父亲就赶来了,拉着周年华的手,感激的话都变成了泪水,啪嗒啪嗒滴在周年华手上。

  “很多时候,我都会想起雷锋,我想如果换作是他,他会做得更好。”和雷锋的故事,成为了周年华挂在嘴边的家常,时时向子孙后辈念叨着。

  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你是辅导员,你更是要学习雷锋,因为你的言行会影响更多的人。”在熊佳俊成为大学辅导员之后,奶奶周年华更是常常提起雷锋。“雷锋精神,并不是要你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要时时记得,多为他人着想,做个好人。”

  奶奶的嘱咐,让熊佳俊在工作中养成了一种“惯性”——一位退休老党员无儿无女,也没有配偶,熊佳俊就主动陪这位老师检查身体,多年来往返医院日常拿药;学生学习外语不得章法,熊佳俊就把自己的学习笔记交给学生,给他“开小灶”;学生电动车半路抛锚,自带工具帮学生修车;帮学生买返乡车票;留学生语言不通办不了电话卡,熊佳俊主动帮忙办理;碰到流浪动物都会领回家洗澡喂食,再送到救助中心等待认养;冬天给送快递的小哥递上一杯热水……

  “我觉得,现在雷锋精神时时可见,处处可为。”对熊佳俊来说,雷锋精神早已融入他的家风,代代相传。

来源:红网

作者:李妍蓉 曾欢 孙洁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2018/03/05/404379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