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绿色的污水引来蚊虫聚集其上,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落入水中……北京郊区的上庄水库,因为游客乱扔垃圾、“农家乐”乱排污水,几乎成了一个“脏湖”。
这种“乐了游客、富了居民”却“脏了环境”的情况,绝非个例。有媒体报道,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垃圾已成为第三大污染源,甚至每年都有几十起牲畜误食垃圾中毒的事件。不少乐山亲水的旅游休闲活动,不要门票、缺乏管理,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仔细想来,类似的“旅游污染”,在当前情况下似乎有着“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以上庄水库为例,农家乐小本经营,哪有闲钱安装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周边没有垃圾桶,游客也不能把垃圾一直攥在手中吧?而对于社会管理者,忽然爆发的休闲热、日渐庞大的游客流,也让原来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资源捉襟见肘。
旅游垃圾看起来是个小问题,实质上却是社会管理的大考题。社会处于动态发展中,不可能一成不变,更何况是在一个“地图印刷都赶不上城市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空间在不断扩大,事务也不断拓展。过去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也可能成为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的胜地。屡屡出现的“驴友被困荒山,警察全力施救”的报道,正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管理和服务面临的更高要求。
正如上庄水库的问题,可以说是“规定不完善、职责不清晰、监管不到位”。但归根到底,还是社会管理跟不上时代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健全社会管理体系的快速反应机制,缩短从发现到治理的时间,就变成了重要课题。如果上庄水库农家乐“未来两年安装污水处理设施”的过程能缩短些,以后污染治理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可能也会小一些。
从另一方面看,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管理的漏洞总会存在,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也提出了要求。更合理的社会管理格局,必然需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大加挞伐容易,将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严格自律难;躲在网络背后批判容易,当面指出、敢于制止难。事实上,除了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公共文明的参与者,除了批判,更应做好的是自律。反躬自省,你我是否也曾乱闯红灯、随手乱扔?是否也曾插队加塞、爆过粗口?只有人人从自身做起,才能助力制度不断完善。
“到此一游,什么都不留”,是社会管理的学问。这包括更完善的机制、更明确的职责、更严格的监管,也包括每个人的参与和奉献。当旅游垃圾成为痛点之时,也意味着它可能成为改革拐点、创新支点,在突破问题中推动社会管理的前行。(杨文明)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文明
编辑:苏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