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神题”持续发酵 教育专家:如今不少娃挺乐于做

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苏小莉 2013-05-29 08:29:03
时刻新闻
—分享—

  一道让人犯难的小学二年级数学题,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持续发酵。

  现在的小学生,究竟会遇到哪些难解的题目?他们的作业本上还有多少难题?这些题目有没有超出教学大纲范围?家长和老师面对这些题目,态度又是怎样的?记者昨天进行了蹲点采访。

  小学生作业

  最难的要数“拓展训练”

  昨天下午4点,放学时分,记者来到杭州中山路一所小学门口,翻开孩子们的作业本,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很多小朋友说,他们每天的课后作业需要花1~1.5小时,科目以语文、数学和少量英语为主。

  “小学低年级的英语比较简单,孩子在数学、语文上花的时间更多。”一位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说。

  而孩子们普遍认为,数学作业最后的“拓展训练”让人最纠结。

  翻开孩子们的数学作业本,每一个单元练习题的最后都有一道名为“拓展训练”的题目,这是作业的一部分,是需要解答的;实在做不出,也可以问老师。

  记者发现,这部分题目难度偏大,往往超出了本单元的知识点,要绕好几个弯才能解答出来。

  比如,小学三年级作业本上的这道题:给10个同学发铅笔,每人3枝还剩下一些,每人4枝又不够。剩下的和不够的同样多,共有多少枝铅笔?

  小雨说,她的成绩挺优秀,数学作业本上基本都是红钩钩。要不是“拓展训练”题上面的几个红叉叉,可以说是很完美的一本作业本了。对于这道题目,小姑娘说“很难”。

  四年级男生小明数学不错,但“拓展训练”同样让他犯难。“不会的问爸妈,有时他们也做不出。”

  面对难题

  家长态度各不同

  这些让小学生犯难的作业题,往往是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附加题、挑战题或拓展题。对于这种题目,家长们的态度也很复杂。

  王女士的女儿念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女儿让妈妈帮解一道作业上的“聪明题”(即附加题)。

  “孩子问,有一口老钟,整点会敲跟时间一样的点数,半点时也会敲一下。我做作业时敲了一下,做完时也敲了一下,那我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王女士说,“乍一听感觉没思路,不知道怎么答,我就画了草图,跟孩子一起算,很快就得到答案了。题目做出来后,女儿很开心。”王女士觉得,这道题目很生活,解题的过程能增加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能教孩子熟悉老式钟表,还能锻炼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不过,对于不好解答的难题,另一位家长范先生的心态却没有这么乐观。

  “我儿子读小学四年级,这类题目对他来说有点难,都要靠我来辅导。”范先生忧心忡忡:“我老早打听了,好点的民办初中入学时都喜欢考思维训练题,来判断小孩是不是聪明拔尖,这种题如果老是不会做,到时候肯定要拖后腿的。”

  所以虽然孩子不情愿,但出于升学考虑,范先生的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参加了课外辅导班,专门训练“解难题”。

[NextPage]

  难题量力而为

  目的在于让孩子充分动脑

  这种题目算不算超出教学大纲?

  黄老师从事多年小学教研工作,昨天记者联系上他,他说:“现在的小学课本都是根据教学大纲来编的,必须保证90%以上的孩子通过学习能做出来。至于那些难一点的题,主要是用来开拓孩子们的思维的,而且每个学校情况不同,数量难度也各异。”

  “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前两天钱报上登的这道数学题确实有点难了。如果要让孩子做,那也得降低数字和规律的难度,至少要控制到班上一半孩子能做出来。”杭州某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老师汪老师这样说。

  汪老师强调,根据教学大纲,这种题课本上是没有的,它只是试卷后面的附件题,不在100分分值以内,学生可做可不做;当然,每个学校的测试或作业中都会出现这类题,一般难度会控制在75%的学生能做出来。

  “和很多老师一样,我个人其实挺喜欢给孩子布置这类题的,一般每周会布置8~10题,让孩子带回去跟家长一起做,做出来了我加五角星,不做也没关系,五角星积累一定数量后,孩子可以来换一张免做卡,我允许他不做作业一次。”汪老师说,一般她布置的题目,有近一半孩子能在家长帮助下做出来,“其实答案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在这种解题的过程中,能让孩子们充分开动脑筋。”

  小学生作业中的怪题、刁钻题,属于兴趣附加题或竞赛题,本来就是提供给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去尝试的,用意在于让孩子换换思路、开拓思维,有兴趣就做,没兴趣可以不做,不必为此太过纠结。(记者 施雯 本报实习生 樊雨晨)

  到底算不算神题

  不要以20年前经历做判断

  一位数学教育研究员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

  大呼“有必要让孩子那么难吗”的,大都是家长。对家长来说,关于小学数学的记忆,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家长不应该拿二三十年前自己求学那会儿的认知和经历来判断现在题目的难易。因为,现在的孩子也不是当年的孩子,孩子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氛围都已完全不同。

  所以怪题也好,神题也好,其实在每个班级里都还是有不少同学能够解答也乐于解答的。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就是孩子与大人视角的差距,也是人们思维定式的一种体现。

[NextPage]

  总体而言

  目前的教材并未超标

  记者也采访了杭州教育界一位长年从事数学教材编辑工作的老师。他说现在引发广泛议论的怪题、刁钻题,大多属于兴趣附加题或竞赛题。本来就是提供给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去尝试的,用意也是想让孩子换个思路。

  在教材编订过程当中,这一类题本来就不是出给所有孩子的。有兴趣就做,没兴趣可以不做,不必太为此纠结。

  我们国家设有严格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长期的教育实践也在对教材做不断调整,教材不是越难越好,强调的是“科学设计”。

  而兴趣题、竞赛题、奥数题,要说与教材大纲的题目的区别的话,就是常常引导学生换一种思维,呈现成更强的开放性和现实性。

  竞赛精英

  到底是些怎样的孩子

  杭二中教授级化学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林肃浩老师常年带竞赛孩子,他的学生曾经夺得过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金奖。他怎么看待这类题目?

  林肃浩说,这类题目不应该用一个“难”字来概括,应该说比较“活”,打破常规思维,越往高走就专业性越强。这类题目的用意,其实是引领孩子真正走进学科的殿堂。

  这些题目当然不适合所有孩子,目前的教育误区,包括近年来奥数广遭诟病的原因都是“不管阿狗阿猫,都学”。

  林老师说,就像他在挑选和培养竞赛学生时一样,关键看的是孩子到底有没有兴趣,如果对这门课没兴趣,多做这类题的效果只能让孩子对这门课望而生畏,得不偿失。

  而那些竞赛精英,要说共性,就是那些孩子的“思维品质”特别好。所谓“思维品质”是敏捷性、开放性、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举个例子,随便丢本书给他,他就能自己学下来,并且悟出不少。所以,林老师当年的竞赛精英孩子,此后有很多并没有选择化学专业而是在其他领域成绩卓著。包括林老师自己的儿子,当年也是化学竞赛的尖子,大学选的却是建筑设计专业。

  小学奥数题难倒研究生

  关键还是在于思维方式

  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沈爱国曾经拿一道小学奥数题,考了他好几届研究生。

  题目为:一条小青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长大一倍,20天能长到20厘米。问:长到5厘米时要用多少天?

  那些可怜的文科生啊,一筹莫展,小青虫最初是多长呢,每天大一倍,到5厘米需要几天呢。

  笨!这道题就该倒推了做——第20天是20厘米,那么第19天就是10厘米,第18天不就是5厘米吗。

  所以,沈爱国说,这样的题目多有意思,不是出给数学竞赛的,而是改变大众思维的。解答这类题目,小学数学知识就足够了,关键是思维方式。

  每个学科都是一座殿堂,做老师做家长的无非也就是引领孩子推开大门,至于门里头的东西孩子爱不爱,愿不愿意进去,就是他自己的喜好和造化了。(首席记者 肖菁)

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苏小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