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观察 | 透视校园欺凌背后:不可忽视“旁观者”

2022-04-02 13:50:40 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余杏 编辑:韩阳
字号: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余杏

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照……近年来,学生欺凌事件大量曝光,成为校园一大“毒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每所中小学应当配备至少1名法治副校长,其主要职责之一是参加学生欺凌治理等,依法保护学生权益。《办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

“欺凌之下,没有赢家!不管是对施暴者,还是对被欺凌者,校园欺凌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专家指出,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和家长强烈担忧,防止校园欺凌,除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还必须“关口前移”,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让旁观者不再旁观,让家长不再“隐身”。

现象: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被欺凌

“大家知道有多少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吗?”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办的“童成长·家长公益课堂”近日开讲。本次家长公益课堂由校园欺凌问题研究专家、长沙市政协委员陈述主讲。讲座刚开始,陈述就抛出了一个问题。

家长们纷纷举手回答,“一成”“两成”“应该不是很多”……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数据,1/4的学生遭遇过校园欺凌。”陈述介绍道。也就是说,4个学生中就有1个遭遇过校园欺凌,那为什么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却认为校园欺凌是小概率事件呢?

据陈述介绍,那是因为它具有很多“隐秘的角落”,欺凌者往往会将施暴地点选在宿舍、厕所等隐蔽场所,还有人“放哨”,会在老师来到之前提前结束;被欺凌对象也往往是瘦弱胆小的同学,不敢声张。

同时,由于害怕遭受二次伤害、自尊心强、父母没有引起重视等原因,被欺凌者很多不会告诉他人。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约有80%的孩子不会将遭受校园欺凌的事件告知别人。

到底什么是校园欺凌呢?

在许多家长的普遍认知里,校园欺凌就是小孩子成群结队捣捣乱打打架,其实不止于此。

据陈述介绍,校园欺凌是持续性的欺辱,以获得权力优越感为目的,欺凌与欺凌者具有长期对应的关系,包括言语欺凌、财务欺凌、武力欺凌等。比如辱骂、中伤、讥讽受害者;打架斗殴,对受害者进行人身攻击、损坏受害者的书本、衣物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的学生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进行人身攻击,这也属于校园欺凌。”陈述说。

陈述指出,在身体、家庭、社交等方面有优势的学生,或体格强壮的学生,或家暴受害者易成为欺凌;而那些社交能力弱、身材弱小、父亲角色缺失、内向自卑、生活在家暴家庭下的学生则更容易成为被欺凌对象。

“欺凌之下,没有赢家!不管是对施暴者,还是对被欺凌者,校园欺凌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湖南省教科院心理教育与生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玮婧告诉记者。

她介绍,一方面,被欺凌者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影响,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严重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如果欺凌者早期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就会助长其气焰,长大后对社会造成危害,甚至会引发犯罪。

“校园欺凌者会被‘打标签’,很难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很难获得真心朋友。校园欺凌就像一颗种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将其带向极端。”彭玮婧说。

预防:“围观者”助长欺凌行为

在彭玮婧看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较差,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与同学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能”;有的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之间关系不稳定,甚至存在家庭暴力;有的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很少关注他们的课余生活和心理变化等。

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些游戏或漫画等向学生渗透了一些暴力信息和行为,孩子心智发育未成熟,很容易模仿,从而走上校园欺凌的道路。”彭玮婧说,“预防校园欺凌,一定要去探寻孩子背后的原因。”

彭玮婧介绍,校园欺凌一般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但处于欺凌“漩涡”中心的学生只占少数,“漩涡”周边更多的还是旁观者。

“当看到同学被欺凌了,你会怎么办?”记者采访了五年级学生阿亮(化名)。

“我想去帮忙,但我不敢去,担心自己也会被欺负。”阿亮回答。

彭玮婧指出,在校园欺凌发生过程中,旁观者的冷漠和起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对预防校园欺凌至关重要。当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欺凌是错的、是不被允许的,都齐心制止时,校园欺凌现象会大幅减少。”

那么,如何去改变整个学生群体,尤其是旁观者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呢?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同情心、同理心发育得不够成熟,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容易理解一些东西。有时候,单纯通过讲道理,是达不到效果的。”陈述说。

陈述建议,学校可以通过电影、木偶剧、主题话剧或简单角色扮演等形式,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欺凌是什么”“会造成哪些伤害”等。

彭玮婧建议,学校要建立相关的制度,给旁观者一份操作“清单”,告诉孩子们遇到校园欺凌时,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二步该如何走,该上报给谁等,给孩子们以“底气”。

“旁观的同学遇到校园欺凌时,一定要首先判断危险性,保证自身安全。如果觉得去制止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至少保证不参与到欺凌者那一边,不去助长欺凌行为。”彭玮婧说。

治理:家长不能“隐身”

对于校园欺凌,国家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提供了依据。

2020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

这些法律或政策的实施为遏制校园欺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次要求全国中小学必须配备1名以上的法治副校长,是预防治理校园欺凌最新的举措。

《办法》出台后,记者发现各地都在行动,纷纷开展各种讲座和活动。但讲座时台下坐的大部分是老师和学生,家长仿佛“隐身”了。记者同时也发现,部分家长对于如何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并不科学。

李女士的小孩今年读小学三年级,前段时间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欺负了。“我二话没说,给他报了个跆拳道班,要他以后打回去。”李女士忿忿地说,她联系了对方家长,但没有等到道歉。

受欺凌学生的家长愤怒不已,以暴制暴,欺凌者的家长“高高挂起”,自认为“打赢就好了”。

“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但根源在家庭。”彭玮婧指出,有的学生之所以成为校园里的“小霸王”或受害者,很多是受家庭因素影响,如溺爱或过度冷漠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形成的不良心理;家庭成员间沟通方式存在问题,或简单粗暴,迷信暴力解决问题,或敷衍冷漠,只停留在表面上;部分家长双眼紧盯高考的“指挥棒”,对校园欺凌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

“预防校园欺凌,家校协同必不可少。”彭玮婧说。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呢?

一方面,受欺凌同学的家长要冷静,首先要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彭玮婧建议,在平时生活中,要建立较好的亲子关系,同时“打开耳朵”,倾听孩子真实的感受。

“若孩子感觉很不舒服,家长应从孩子的角度去还原事件,必要时再寻求班主任的帮助,而不是一股脑儿去找对方家长‘干架’。”彭玮婧说。

专家指出,另一方面,施暴学生的家长若不及时干预,孩子也许会变本加厉,最后有可能走上犯罪深渊。校园欺凌不会无故发生,家长也应转变“赢了即是胜利”的思想,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争取做好孩子的榜样。只有当每一位家长都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巨大危害,细心观察孩子,耐心与其沟通,积极公正处理,才能有效遏止校园欺凌。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