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感染新冠病毒,也害怕隔离。”“一想到高考就要来了,我就焦虑得睡不着。”……雨季绵延的星城深夜,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心理热线电话此起彼伏,不少学生和家长在这里吐露心声、寻求支持。
“别怕,我们一直都在你们身边!”近日,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通24小时电话咨询,由中心的3位心理咨询师和17名学校专职心理老师组成的心理辅导雷锋志愿者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在疫情期间不间断为来电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援助。记者梳理连日来的来电咨询问题发现,当下,困扰学生和家长的常见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因疫情防控导致的应激反应、居家学习导致的亲子关系紧张和隔离中的家庭关系变化等问题。
学生:我害怕得不敢上学
专家:正确面对疫情防控产生的应激反应
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通24小时电话咨询,组建心理辅导雷锋志愿者专业心理辅导团队为学生、家长纾解烦忧。通讯员 曾令仪 摄
典型现象
“听说有学校出现疫情了,我害怕得不敢上学,总担心去学校的话会不会感染?”
“突然被隔离了,我的学习资料都留在学校了,马上要高考了,我该怎么办?”
来电数据
在来电咨询中,由于疫情防控导致的应激反应最为突出,占到总咨询量的四成以上。其中,学生的常见反应是恐慌和焦虑,家长的常见反应主要分为担忧疫情影响孩子学业成绩和情绪。
专家建议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出现焦虑和紧张等应激反应是正常的表现。但过度焦虑则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处理不当容易对身心产生负面影响。”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心理辅导雷锋志愿者梁珊说。
她建议,对学生来说,学会正确认知很重要。“在面对疫情和封控产生恐惧心态时,要认识到封控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而采取暂时管理措施,明白疫情也是对于自我抗挫折能力的一种磨练,多关注主流权威媒体的报道,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家长要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智。”她指出,处于紧张学业中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家长要告诉孩子一切都在可控中,多关心鼓励孩子,及时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学校也要加强解释和指导,及时在家长中宣讲当前疫情防控政策,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让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
家长:孩子上网课不好好听课怎么办
专家:正确面对居家学习中出现的亲子关系紧张问题
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通24小时电话咨询,组建心理辅导雷锋志愿者专业心理辅导团队为学生、家长纾解烦忧。通讯员 曾令仪 摄
典型现象
“我的孩子借着上网课的名义天天手机不离手,我忙了一天回到家,一看到他玩手机,就气不打一处来。”
“孩子在家上网课老是走神,喜欢拿鼠标点同学评论,我既生气又自责,是不是没有教育好孩子才让他这样。”
来电数据
在来电咨询中,居家学习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有超过两成的电话咨询此类问题。其中,家长的反应主要担心居家学习效果不好,以及在家孩子自控能力差等问题,而学生则多是表现为对居家学习的不适应以及对家长监督、唠叨的厌烦。
专家建议
“在居家学习期间,由于学习环境的转化和扮演角色的多重化,家长和孩子都容易产生一些情绪问题。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再加上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引发亲子关系危机。”梁珊建议,这个时候更需要家长和孩子各自做出相应的调整。
她说,作为孩子,首先要严格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和父母一起规划好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可以通过在专门的房间听课等有仪式感的行为调整学习状态。下网课后以线上的方式和朋友、同学主动联系,保持乐观心态。
“作为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和爱意。”她指出,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对于孩子在家使用手机的问题,家长要提前和孩子达成手机使用协议,家长也尽量要做到少看手机、多读书,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活动或者游戏,比如一起开展家庭清洁、照顾老人等,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生:隔离让我焦虑恐慌
专家:从自己身上寻找“能量源”
典型现象
“集中隔离的生活让我时常处在焦虑恐慌的边缘,我的情绪常常莫名低落。”
“父母的每一次询问都像一种斥责,我觉得他们不懂我,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找到自己。”
来电数据
在来电、网络咨询的案例中,有四成左右的咨询来自处于集中或居家隔离的学生和家庭。处于集中隔离的这部分学生无法积极应对隔离后的自主学习,甚至因焦虑出现失眠等情况。而处于居家隔离学习的家庭,家长与学生间的矛盾正日益凸显。
专家建议
北大博雅客座教授、长沙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保护中心专家库专家钟亮红博士说,无论是处于集中隔离,还是处于居家隔离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建立并运用自身力量给予自己能量,从认知、行为、情绪几个层面入手,让他们稳稳握住自己情绪的“遥控器”。
“居家隔离的学生家庭凸显的矛盾,往往不是来自于学生和家长对于疫情的恐惧,而来自于家长疫情之下负面情绪的转移,提醒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急需提升相关素养。”钟亮红分析,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时,缺少边界意识,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孩子的问题,无法理性分辨孩子的负面情绪,总是喜欢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和隐私进行过多的干预,在疫情之下的居家隔离中,这种矛盾很容易集中爆发。
她建议,对于身处隔离期间的孩子,改善他们的情绪需要学生、家长、老师多方的努力。对家长、老师来说,要学会同理式倾听、实事求是地肯定,要稳定自我情绪,为孩子做出积极示范。特别是孩子处在居家隔离中时,家长要避免出现破坏亲子关系的言行,用正向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带着尊重与平等心和孩子互动,避免因亲子冲突带给孩子负向情绪体验而不得不寻求如游戏等去消化情绪。对学生来说,如果出现抑郁、焦虑、害怕等情绪,要勇敢寻求专业协助,平时可通过“空椅技术”与情绪中的自己对话、与假想中的“新冠病毒”对话,或是通过“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一封信”“未来的自己给身处困惑中的自己的一封信”等方式,带入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感受,运用自己特别是未来的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助力自己走出目前的情绪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