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师中学校长曾凡春:四十年,点亮侗乡教育的灯塔

2021-03-18 15:24:20 红网
作者:余娅 白洁 戴述明 编辑:彭佩
字号:

芷师中学-1.jpg

红网时刻通讯员 余娅 白洁 戴述明 怀化报道

“曾凡春名校长工作室”的牌子,挂在芷江侗族自治县芷师中学校长曾凡春的办公室门口。这是芷江教育史上首个名校长工作室。曾凡春说,给侗乡的校长们当老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大家信他。他有过民办、公办教师经历,在乡村、县城小学以及中学校长的岗位上都履职过。在偏远的大树坳乡,他改变了当地的教育生态,老师们争着到他当校长的乡村学校工作,拜他为师。

侗乡教育的灯塔需要更多的名校长来点亮。曾凡春年近花甲,乐意担此重任,引领更多的校长来做优秀的点灯人。

芷师中学-2.jpg

一门心思,只想当老师

芷江县城向西北走六十公里,离贵州不远的大树坳乡,那里有曾凡春的育人故事,那里的人至今仍称他为“老校长”。

他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高中生。毕业后,村里有意选他当村干部,他也有机会当乡干部,但这个侗族青年,一门心思,只想当一名教师。

于是,十九岁的曾凡春,成了大树坳中心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那时候,每月工资不到四十元。

乡村艰苦,工资又低,这并不妨碍他的快乐。他的数学课,充满了生活气息:进城的路有多远,坐车还是走路?家里的鸡蛋怎么卖,论个还是论斤?曾凡春带着学生解开生活的谜团,把枯燥的数字融入到生活中。这样,数学的原理和公式也就不攻自破了。学生们喜欢他的数学课。

曾凡春的家离学校近,走路不过十分钟。他每天都不急于回家,成天泡在学校里。后来,他干脆接下了寒暑假守校的活儿。家里人都念叨他,把家当成了旅馆,学校才是他的家。

“做教育的人,不能只管上课。你要懂得你的教育对象,多花时间跟他们在一起。”在曾凡春看来,看着孩子们成长,这是教师最幸福的事情。

功到自然成。曾凡春成为全县最早一批高级教师,由民办考入公办,当上大树坳中心小学、初中校长……他不疾不徐地走在自己认定的路上。

“同一个片区的老师,都想去曾校长那儿,甚至不愿意进城。”有人回忆,有一年,芷江一中公布新生录取名单,前十名中,大树坳中学就占了五名。曾凡春像一位手艺人,花了将近二十年,把藏在山里的大树坳,打造成了芷江的农村样板学校。

古朴校园里的青春气象

2018年,芷江县政府决定,将芷江师范学校闲置的老校区加以利用,建立新的芷师中学,以缓解城区日益紧张的学位压力。新学校缺少积淀,老师家长都抱着观望的态度。谁当校长,成了关键。

彼时,曾凡春已经在城区学校工作多年,是芷江“资历最深的校长”之一。县里再三考量,希望他接过重担,陪学校走过最难的起步阶段。

曾凡春没有拒绝。55岁的他,情怀如故。

曾凡春将“传承百年学校底蕴,绽放德礼育人风采”作为芷师中学的办学理念。他从传统之中,为师生找寻精神坐标。从开学第一天起,学校就坚持清晨自修,课间诵读,夕会阅读。古朴的校园,因为朗朗书声,生机重现。

芷师中学的另外一面,是开放自由的。曾凡春把绝大部分与学生有关的事,都交由学生会来管理。学生会通过公开竞聘、选举产生。分散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干部,既是校纪校规、学风校风的监督员,也是实际的践行者。

曾凡春不是因循守旧的人,他放手让老师和学生去做,允许他们犯错。大课间该怎么跑操,艺术节怎样组织,违规违纪如何纠正,有问题自己解决。曾凡春关心,却不插手。“没有人能教会谁成长,除了他自己。”曾凡春说。

青砖、黛瓦、老房子,阳光穿过高耸的香樟,洒进教室。芷师中学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这里:古朴的校园像一本封面泛黄的旧书,翻开却有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城乡学校“变形计”

2019年,名校长工作室成立后,曾凡春多了一重身份——全县一百多位校长、园长的“老师”。除了工作室的集体研修,他还和三名校长结成了师徒。

梨溪口中学的校长肖明清,就是其中一位。

拜师后,曾凡春成了梨溪口中学的常客。他观察学校,和师生交谈,常常就学校管理上的细节,和肖明清聊天到深夜。肖明清感叹,农村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总觉得没盼头,曾凡春就主动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有参考坐标,老师们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一年时间里,梨溪口中学就有四位老师考进了城里。

曾凡春对徒弟知无不言、倾囊相授,还让两所学校有了亲密的互动。老师之间有送教下乡、跟班学习,学生之间也有“教”与“学”。曾凡春把芷师中学的学生干部送到梨溪口中学跟班;他邀请梨溪口中学的孩子来芷师中学,与同龄人同吃同住同学习。

肖明清用“变形计”来形容这种互动。农村的孩子从城里回来后,变得自信了,他们身体力行,影响和改变着身边的人;在城里,他们内心深处受到的触动,铆足了劲,要飞到外面的世界。

去往未来的路上,曾凡春就是他们的灯塔。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