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军
红网时刻通讯员 余娅 白洁 衡阳报道
肖家军是衡南县三塘联合学校的校长。
他的办公室不足十平方米,却是联合学校14个校区的“中枢神经”,从这里出发,最远到25公里外的南甫校区,联合学校覆盖34个村社区近万名学生。
肖家军在脑中绘了张地图,图上纵横交错的线路,是校区之间的物资调配与人员往来。对这项弥合城乡教育差距的浩大工程,肖家军踌躇满志。
三十多年前,肖家军走上讲台,此后,他从农村到城市,又回归农村,努力改变着当地的教育生态。
把童年的还给童年
中师毕业后,肖家军工作的第一站,在衡南县西南角的柞市镇中心小学。
这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只有200 多名学生。肖家军教语文,还教音乐和体育。那时的农村学校很少有专职的音体美老师,这些科目一般都由主科老师兼着。由于升学不考,这样的科目渐渐地被边缘化了。
那些属于童年的快乐,肖家军希望还给学生。黄土操场上,他带着学生锻炼,跑步、打球、跳绳……看他们自由自在地奔跑;午后的教室里,他踩着一架老旧的风琴,和学生一起唱歌,看阳光洒在学生天真无邪的脸上。
肖家军知道,艺术于每个人而言都不可或缺。他不想孩子们经历他的尴尬:从农村考出去,肖家军最大的困惑不是做题考试,多年的勤学苦读,让他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拿到好成绩。但谈到音乐美术,他几乎是白纸一张,以前没有机会接触,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
工作的第八年,肖家军当上了校长。他和老师们强调,音体美课和主科一样重要,大家一定要上,还要想办法上好。
老师们难免不理解:“没有条件”“浪费时间”“影响考试”……这些议论,在肖家军听来,不过是清风过耳。他内心足够强大,因为对于教育的意义,他有着更沉稳和清晰的判断。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上个世纪,很多学校把这行字印在墙上。肖家军刻在心里,即便在条件落后的农村,他也不想学生缺了任何一项。
办一所理想中的学校
2007年,肖家军离开工作了十七年的农村学校。
这一年,衡南县明德小学建成,肖家军通过公开竞聘,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三千人的办学规模,一流的师资,完善的硬件配置,明德小学最初的定位,是打造一所指向衡南教育未来的学校。怎样抵达未来?肖家军说,未来,应该是从传统里生长出来的。
在明德小学,肖家军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构建一套以“新君子文化”为核心的育人体系。学校以“礼”育人,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他请来专业老师,小学六年,每个学生都学会了两三种乐器,童年有了音乐的陪伴;他把书法课开到每个班,每个孩子都能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他将君子的品行写进校本教材,师生见贤思齐,明礼明德……
衡南县教育界至今津津乐道明德小学十周岁的庆典。那是2017年10月的一天,肖家军打开校门,将家长和关心学校发展的人请进来,共同见证衡南“下一代”的模样。孩子们落落大方登台表演,秀出器乐、舞蹈、书法、合唱等才艺。这些在上一代人童年里缺席的温暖,像阳光一样,洒到了每个孩子身上。
这十余年间,肖家军心无旁骛地俯身于校园,尽心尽力改变一所学校的生态,他离理想又近了一些。
从农村来,到农村去
2019年,衡南县在全省率先启动校联体改革。
三塘镇14 所中小学校上万名学生,并入新成立的三塘联合学校,各校以“校区”相称,人、财、物、事统一管理。和以往强校带弱校、集团化办学的做法不同,校联体本质上就是一所大学校。肖家军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
进城十余年后,肖家军“回到”了农村。只是这一次,他的身后,有一支将近八百人的“三塘教育人”队伍。这支队伍跨越了物理上的距离。校联体教师共用一张课表,城区教师轮岗走教,音体美课再也不会在农村课堂上缺席。校联体之间组建了学科工作坊,不同校区的老师集体研课备课,携手进步。
更多时候,校联体借由网络连接在一起。覆盖所有校区的电子白板让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全镇教师的智慧形成合力,点亮了城乡孩子的智慧。
校联体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联合学校的课堂上,先后有五十多名家长现身讲课:医生讲健康常识,交警讲交通安全,农民讲珍惜粮食,环卫工人讲尊重劳动。他们是学校的“编外教师”。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我们要联合一切力量,实现公平与正义。”肖家军说,这是校联体改革的意义,也是他的“终极理想”。
年近五十的肖家军,仍在给学生上课。站上讲台,他的热情和三十多年前不相上下。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需要更多肖家军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对教育怀着朴素赤诚的爱,披荆斩棘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