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班仪式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通讯员 黄敬贤 赵子钧 湘潭报道
11月4日下午,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举行国际数智传播与跨文化沟通微专业开班仪式。
该微专业作为学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具备技术与文化双重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中国国际传播事业。
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余蓉晖、人文学院副院长袁星洁、湖南日报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秦慧英、红网国际传播中心资深双语记者朱闻芩、微专业授课教师及23名首届学生出席仪式。仪式由微专业负责人王超群老师主持。
王超群详细阐述了国际数智传播微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该专业为一年制、12学分,包含6门课程,聚焦跨文化数字沟通理论、数字编译与内容创作、文化产业国际营销实务等内容。教学采用模块化、实时案例分析和项目引导方式,强调校媒合作、实战育人,与湖南日报国际传播中心、红网国际传播中心、湖南国际频道、引力传媒等主流媒体和头部企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王超群表示:“微专业虽微在规模,却重在价值,致力于培养比工程师更懂沟通、比沟通专家更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本科生院副院长余蓉晖在致辞向学生们提出三点希望:珍惜机遇,做开拓者;主动融合,做连接者;勇于实践,做行动者。她强调,本科生院将持续支持微专业发展,期待同学成长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闪亮新星”。
业界导师发言环节,湖南日报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秦慧英与红网国际传播中心资深双语记者朱闻芩分享了国际传播实践经验。秦慧英以“时代召唤、湖南实践、青春力量”三个关键词分享了对国际传播的见解。同时,她以冈比亚农民穆萨与袁隆平院士相关的“一粒米跨越山海”故事为例,指出湖南在国际传播中的实践优势,呼吁将湖南故事转化为世界故事。最后,她寄语学生们要积极利用AI等技术连接全球,成为这个时代卓越的数智传声者,让世界不仅听到中国的声音,更能读懂中国的智慧,感受中国的温度。
朱闻芩则分享了自己从海外求学到投身国际传播的心路历程。她表示,国际传播并非简单加字幕,而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桥梁,需具备语言能力、采编能力和多面手技能。她介绍了红网在海外平台的布局及创新实践,如双语专栏《湖湘有戏》和AI产品《小辣椒的两会微课堂》,并以主创的《走向世界的我们》专栏为例,展示如何通过聚焦女性个体实现全球共情。她鼓励同学们实践创新,用轻盈的方式承载深度的内容,用个体的故事微光映照时代的浪潮。

师生互动环节。
随后师生们进行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人文学院副院长袁星洁在总结讲话中分析,开设微专业的时代背景:数字化与全球化时代,中国需传播多元文化声音。他解读“数智化、传媒新质生产力、跨文化、平台”四个关键词,强调目标是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最后,他希望学生们在此启航,通过专业学习,开拓视野,了解中外文化,智慧赋能,共同奔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辰大海。
湖南科技大学国际数智传播微专业经过多轮研讨、校企联动以及课程重构,最终从3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并成为首批顺利开班的4个专业之一。首届班级共23名学员,背景多元,涵盖新闻学、广告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物理电子科学、教育及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包括文理生和中外学生,体现了文理交融、中外互鉴的培养格局。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黄敬贤 赵子钧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